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4-12
广州黄埔、增城又有考古重大新发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广州黄埔、增城又有考古重大新发现!4 月 12 日上午,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与考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期在黄埔陂头岭、增城金兰寺两处遗址取得重大考古新发现。其中,在黄埔陂头岭遗址考古发现的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墓群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封土保存最完整的高等级越人墓地。增城金兰寺遗址发现面积约 500 多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出土难得的古人类遗骸 30 具,为研究先秦时期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提供实物资料。

岭南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窖穴揭秘先秦文明

陂头岭位于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环九龙湖总部核心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此次发掘工作,是配合知识城中部雨洪蓄调工程(一期)项目规划调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 2020 年 10 月中旬起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处遗址现存面积约 9900 平方米,目前完成考古发掘面积约 4000 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 5 座、窖穴和灰坑 260 个、柱洞 70 个、沟槽 1 条,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墓葬 38 座。共出土文物 400 余件套。这是目前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窖穴。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负责人曹耀文表示,此次发掘中,储藏性质的窖穴最令人瞩目。已确认 48 座的窖穴中,H25 是目前确认最大的,平面近圆形,最大径 2.74 米,深达 5.2 米,坑内堆积可细分为 31 层。" 窖穴就是用来储藏粮食的,既然有这么大体量的窖穴,证明这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居民可获取到比较丰富的食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足够多的粮食,是不是代表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是否能够支撑当时的文明达到新的高度?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对外发动战争等。"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表示:" 陂头岭遗址是广州地区先秦考古重大发现,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岭南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再一次刷新了我们对中新广州知识城范围史前至西汉早期遗存丰富程度,以及这一区域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岭南地区历史地位的认识,也为探寻先秦时期岭南文明进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规模最大的越人墓地将回答 " 何以南越国 "

陂头岭遗址还发现了战国中晚期 - 西汉初期的墓群,也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封土保存最为完整的高等级越人墓地。目前确认 38 座。最值得注意的是位于陂头岭北部山顶的 M30,地表封土南北长约 30 米、东西宽约 25 米、残高约 1.2 米,是岭南地区目前所知封土保存最为完整、封土保存规模最大的战国晚期墓葬。

何为封土?曹耀文介绍,就是古人把人埋进去墓穴之后,在墓穴之上盖的土。在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安咸阳地区,墓穴上都有大片的封土。但是岭南地区,此前发掘的墓穴很多受到农业活动和城市基本建设的影响,都是没有封土的。有了封土,能够让考古人员对该时期墓葬整体情况的认识会更清楚一点。

" 这次发现了排列有序,集群分布的这样一个墓群,有可能是一个家族墓地。意味着可能当时广州的中心知识城这一片有一个高等级越人的贵族家族墓群。这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墓葬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面貌是有一个很大的作用。"

至于发掘到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当中有看出有江浙一代越人的遗风。这说明很可能党史岭南的越人和江浙的越人是有文化交流的。" 在一些比较大的中型墓葬里面,棺椁的设置也可以看到南岭以北的楚文化的影响,所以这对我们认识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材料。"

易西兵认为,陂头岭遗址的所有发现,都为重构岭南早期历史,尤其是回答 " 何以南越国 "" 何以广州 " 等问题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鲜明的资料。

增城金兰寺遗址:30 具古人类遗骸将助厘清华南史前人群迁徙

新快报讯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拥有广州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早在 1958 年至 1961 年间,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历史系就对遗址进行了先后三次发掘。昨天的发布会上透露,2020 年的考古发掘中,遗址出土保存较好的古人类遗骸 30 具,归于研究和阐释古人类的微观演化以及中国古老型智人演化,厘清华南史前时期人群迁徙互动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据介绍,为配合广汕高铁石滩段项目工程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 2020 年 11 月起对金兰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本次考古发掘面积 800 平方米。截至今年 3 月底,已经发现面积约 500 多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清理墓葬 32 座(新石器时代晚期 30 座、战国时期 2 座),以及各时期灰坑 38 个、柱洞 941 个、灰沟 21 条、水井 3 口、墙 1 处,出土陶鼎、陶豆、石锛、石钺、箭镞、青瓷碗、瓦当等文物 165 件套,以及贝壳、鱼骨、猪骨等动物标本,目前已经出土古人类遗骸 30 具。

易西兵介绍:" 金兰寺遗址为重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 4000 年前后)环珠江口地区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已经发掘的 30 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多数骨骸保存比较完整,在珠江口以至岭南地区都十分难得,对研究先秦时期珠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互动意义重大。遗址也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变迁、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人地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据悉,下一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继续做好金兰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并与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多学科研究,进一步挖掘金兰寺遗址的文化内涵,做好考古成果的整理、研究和阐释。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佳文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相关标签

广州 增城 岭南 西汉 战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