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2 日至 13 日,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 2020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经过 4 月 12 日全天的项目汇报会,4 月 13 日上午,评委会经过综合评议,最终投票选出 2020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宣布
2020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
(按时代早晚顺序)
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河南淮阳时庄遗址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
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 2018 血渭一号墓
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
宋新潮在讲话中指出,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战胜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2020 年对中国考古事业也是令人难忘的一年。2020 年 9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考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考古工作重要意义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明确指出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四点要求,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0 年国家文物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谋划、推动 " 中华文明探源 "" 考古中国 " 等重大项目实施,今年入围终评的 20 个项目中有不少是 " 考古中国 " 项目新成果,也有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新发现,这些项目涵盖了现代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夏文化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丝绸之路考古等重要学术领域。
宋新潮强调,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就是年度考古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向业界及公众汇报最新研究成果、普及考古知识的重要平台。活动举办 30 多年来,就是考古工作不断走入社会公众视野的 30 年,也是考古事业融入社会文化发展的 30 年。评选活动采取的一切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公众更深切感触考古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参与和分享考古学对构建民族历史、增强文化自信的独特贡献。
本届评选终评的项目汇报会和新闻发布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央视新闻新媒体客户端,在在头条、抖音、b 站、百度百家号等各平台全程直播。向公众展示了 2020 年度中国考古的最新成果、最重要的发现,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中国考古人的风采。
据悉,终评会评委为通过抽签方式从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柴晓明、陈星灿、方辉、高星、韩国河、韩建业、霍巍、李伯谦、李让、李水城、刘庆柱、罗丰、水涛、宋建忠、宋新潮、王巍、信立祥、许宏、闫亚林、赵辉、郑同修(按姓名拼音排序)等 21 位评委,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博物馆以及中国文物报社等单位。
追溯 " 石 " 光 40000 年
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
发掘单位: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张兴龙
招果洞遗址堆积厚约 8 米,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发现 51 处用火遗迹、2 座墓葬,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发现 1 件通体磨光石器,刃部占有大量赭石粉末,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为探讨磨制石器的起源和功用提供了新证据。发现火塘 51 个,是目前中国发现的用火遗存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之一,这些遗存与散落在周边的遗物一起,为揭示旧石器时代晚期穴居人群的行为和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材料。
通体磨光石器
发掘区照片
40 号火塘
中国海洋文化八千年的见证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发掘单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
孙国平
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为研究全新世早中期中国沿海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独特案例。井头山遗址具有浓厚而鲜明的海洋文化属性,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是中国海洋文化探源的一次重大发现。从遗址所处环境和文化特征上看,井头山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应是闻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的主要来源或直系祖源,是余姚和宁波的历史轴线的极大延伸。
以贝壳为主要包含物的文化堆积
出土海洋软体动物贝壳
出土陶器组合
都邑性聚落遗址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发掘单位: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顾万发
双槐树遗址是距今 5300 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分析,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郑洛地区这一聚落群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大型建筑群初具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特征,为探索三代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素材。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两道围墙及两处错位布置的门道和加厚围墙的设计,可能是中国古代最早瓮城的雏形。墓葬区内发现的夯土祭台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首次发现。
大型版筑遗迹局部(东 - 西)
二号院落
牙雕蚕 T3544 ④:20
天 " 夏 " 粮仓
河南淮阳时庄遗址夏代早期粮仓城
发掘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周口市文物考古所
项目负责人:
曹艳朋
时庄遗址布局清晰、功能专一的围垣聚落,是夏代早期中原地区新出现的小型化、专门化聚落,是一种崭新的聚落形态。系统的考古工作表明,在时庄遗址周围 15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存在至少 13 处同时期的聚落,共同构成了庞大的区域性聚落群,是时庄遗址单一功能性聚落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重新认识夏代早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管理水平和国家治理能力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时庄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仓城,为研究我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贡赋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
发掘遗址分布图
地上式粮仓 F6(由南向北)
检测到的粟、黍植硅体照片
" 戎人内迁伊洛 "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发掘单位: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吴业恒
徐阳墓地东周时期葬制、墓葬排列、器物组合及葬俗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风格,墓葬等级差别明显。在大中型贵族墓陪葬车马坑或部分中小型墓内还发现有放置马牛羊头蹄的殉牲现象,与春秋时期中国西北地区戎人葬俗相同。从徐阳墓地时间跨度及所处位置分析,它与 " 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 的陆浑戎相吻合,应为陆浑戎遗存,其所在的顺阳河流域应为陆浑戎迁伊川后的聚居地和核心区域。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提供了重要资料,其所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是中原华夏文明的先进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
大型墓葬 A 区 M2 及随葬遗物
大型墓葬 C 区 15M1 含头蹄殉牲的陪葬车马坑
大型墓葬出土镈钟
融 · 汇
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
发掘单位: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何伟
桑达隆果墓地使用时间长达 1000 年,是目前所见探索西藏西部早期丧葬习俗最系统的墓葬材料。发掘表明当时先民们有同时随葬明器、实用器两类器物的传统,以及随葬食物和毁器的习俗。墓地出土的木俑是青藏高原的首次发现,其形制特征与新疆吐鲁番一带墓葬出土的木俑形制相同。桑达隆果墓地墓葬分布密集、打破关系复杂,多样的墓葬形制和大量的出土器物,呈现出西藏西部早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为探讨当时社会结构、生业模式,以及其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新疆、中原、西藏其他区域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ZSEM26: 151 金面饰
ZSEM26: 38 木俑
ZSEM26: 36 银质鎏金面饰
藏在博物馆里的东汉大墓
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
发掘单位:
徐州博物馆 ( 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项目负责人:
耿建军
土山二号墓 1977 年发现至今,历经了三代考古人 40 余年的发掘历程,发掘工作从室外考古转为室内考古,从田野考古发掘转为发掘与保护、展示并重,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理念转变的缩影和范例。本次发掘厘清东汉早期诸侯王陵墓的营建过程、建筑结构及建造方法等诸多问题;证实东汉诸侯王与王后并穴合葬的形式,并首次发现较为完整的东汉诸侯王彩绘漆棺,明确东汉诸侯王(后)使用双层套棺的棺椁制度;东汉墓葬的封土中发现大量西汉封泥,全国罕见,是一批重要的封泥文字资料;时代为东汉早中期,墓主以刘英可能性最大。
东回廊和北回廊清理后(东北 - 西南)
东回廊漆棺内出土琉璃棋子
封泥
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
发掘单位: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王艳朋
本次考古发现的三座墓葬,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又出土土雕建筑模型、巨幅壁画且皆为两室以上的大墓,应是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对研究十六国时期大型高等级墓葬的分布、结构等中国古代陵墓制度考古具有重大价值。三座墓葬尤其是焦村 M25 与中兆村 M100 不论从整体形制、布局到随葬器物既有显著的中原传统汉文化特点,又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资料,体现出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及影响力。本次发现的彩绘土雕建筑,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接近中国传统古代土木建筑原型的实例。
墓道上方土雕建筑全景
第二土雕建筑南面
鼓吹仪仗
吐蕃化的阿柴王陵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 2018 血渭一号墓
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韩建华
2018 血渭一号墓的考古发掘,是多单位、多学科合作的成功典范。通过区域调查为热水地区的聚落形态探索提供新视野。通过科学发掘,确认该墓为热水墓群发现的结构最完整、体系最清晰、墓室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是热水墓群墓葬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其中发现的墓园祭祀建筑、殉牲坑、五神殿的墓室结构、壁画、彩棺,还有出土的大量精美遗物等,为研究唐(吐蕃)时期热水地区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国与少数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根据出土印章释读可知,墓主人外甥阿柴王,这是吐蕃时期吐谷浑与吐蕃的政治联姻而形成的甥舅关系。
银印章(外甥阿柴王之印)
金容器及装饰品
人形像金箔
白山黑水 " 东夏南京 "
吉林省图们市磨盘村山城遗址
发掘单位: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安文荣
2013 年至 2020 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磨盘村山城遗址进行了连续 8 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 6405 平方米,共清理城门 3 座,角楼 1 座,解剖墙体 6 段,发掘院落、大型建筑基址、小型房址、排水沟渠、灰坑等遗迹近 80 个,出土各类遗物 5000 余件。通过发掘,确认该城晚期为金元之际东北地方割据政权东夏国南京城故址,早期或与大祚荣 " 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 " 的渤海立国之城有关。通过发掘,初步架构起山城始建、使用、废弃、沿用的过程,确认遗址主要包含两期文化遗存,晚期遗存为金元之际东北地方割据政权东夏国南京城故址,早期遗存或与大祚荣 " 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 " 的渤海立国之城有关。
20 号建筑基址(东夏)
1 号院落(东夏)
东区建筑群平面布局示意图(早期遗迹)
责任编辑丨安周霜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来源丨文博中国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