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荧屏刮起 " 手工艺 " 风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塘主张翰做起苏绣服装
《司藤》的景甜上演天天旗袍秀
在江苏
手工艺的历史蔚为壮观
不仅有苏绣、云锦等
巧夺天工的织造技艺
南通的手工染缬
常州的花边抽纱
扬州的漆器
无锡的泥人
样样是一绝
今天就跟着《江苏手工艺史》
一起感受它们的绝代风华
金陵刻经
高楼林立中的 " 沧海遗珠 "
南京新街口淮海路,高楼林立之中,金陵刻经处仿佛遗世而独立。这里不仅保留了一百多年前的房屋格局,还传承着千年雕版印刷技艺。
一块棠梨木,一把刻刀,刻一万字要花一年。刻成的雕版刷上油墨,再用鬃刷隔着宣纸摩挲,接着缓缓揭开,墨香氤氲。
1866 年,安徽人杨仁山移居南京,汇聚妙空法师等 16 人,在南京北极阁创建金陵经书处,后来搬到花牌楼。他们收集散佚的刻版,渐渐以印刷佛经而有名,其刻本被称为 " 金陵本 "。晚清中国佛教衰蔽,杨仁山以此复兴中国佛教。
金陵刻经处成立以后,印行流通了数以百万册的佛经,但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 丁酉年,筑室于金陵城北延龄巷,为存经版及流通之所。"
他对各类佛教典籍热心搜求,甚至从日本、朝鲜等国寻回了《中论疏》《百论疏》《唯识述记》等 300 多种国内早已失传的隋唐佛教著述,并加以刻印发行。
为复兴佛教义学,杨仁山以金陵刻经处为弘法道场,研究、讲学、刻经,振兴义学。
1907 年,金陵刻经处内创办祗洹精舍,培养佛学人才。1910 年,金陵刻经处又设立佛学研究会,杨仁山自任佛学主讲,每半月讲经一次,每月开会一次。
金陵刻经处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汉文雕版印刷佛经流通中心。2006 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式家具
描金彩漆的最美陪嫁,造价堪比一套房
" 话说西门庆自娶了玉楼在家,燕尔新婚,如胶似漆。又遇陈宅使文嫂儿来通信,六月十二日就要娶大姐过门。西门庆促忙促急攒造不出床来,就把孟玉楼陪来的一张南京描金彩漆拔步床陪了大姐。" 这是《金瓶梅》第八回的情节。
西门庆的五妾中,孟玉楼是个多金的寡妇。媒婆向西门庆提亲,上来介绍就是:" 手里有一份好钱,南京拔步床也有两张 ……" 孟玉楼过门没几天,西门庆反手就把描金彩漆拔步床给了自己女儿当陪嫁。
这是个什么神奇的家具?文中提到的 " 南京描金彩漆拔步床 ",是指南京出产的,描绘着金色、五彩花纹的精漆拔步床,一种苏式家具。
晚明," 江苏制造 " 的苏式家具,已有用嵌螺钿、款彩等漆器髹饰工艺制为装饰,其中以扬州工、金陵工最为出色。
苏州工擅长制硬木家具,扬州工擅长用各种漆器髹饰工艺制杂木髹饰家具。
文中所说的拔步床是一种木结构的床,外形看起来像一间小屋。木质的雕梁画栋,在朱漆或黑漆上面描画金色花纹,图案有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上有顶盖,四周有立柱、围廊,有的还安装了窗子。床两侧可以放桌椅、灯盏,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南方温暖蚊蝇多,这种床方便挂蚊帐。
根据小说描述,精致的拔步床都造价不菲,有的快赶上房价了,作为陪嫁绝对有面儿。
南通手工染缬
世人只道织锦妙,蓝染印花吐 " 芬芳 "
灿若云霞的锦缎,不是家家都用得起的。陪伴柴米油盐生活日常的,是蓝印花布。
传说中,一对善良的夫妻住在山中的小茅屋里,每天耕地织布,日子过得清苦。
夫妻俩正在干活,迎面走来两个衣衫褴褛的人。两人一开口就向夫妻俩讨饭吃。夫妻俩把家里仅有的两个黄面笼糕给了他们,自己却饿着肚子。
两人离开前,嘴里念念有词:" 我有一棵草,染衣蓝如宝,穿得化化烂,颜色依然好。"
第二年春天,路边长出一种奇怪的草,怎么锄也锄不掉。丈夫突然想起那两人唱的歌,灵机一动:不如试试拿来染布。
夫妻俩割了许多草,放进染缸中,把布匹放进去,却发现染不上色。
这天夜里,有人敲门求宿,夫妻俩一看,竟然是去年讨饭那两人。夫妻俩见他们可怜,便让他们留在染房里过夜。
夜里,两人将染房角落堆着的稻草和石灰混着酒,一股脑倒进染缸,用木棍搅拌。
夫妻俩醒来,只见染房一片狼藉。白布放进染缸,漂亮的青蓝色布出缸。
那两个人,就是天上的染仙梅福和葛洪。他们发明了用灰酒发酵使蓝靛还原的方法,他们口中的草就是蓝草。
传说归传说。" 春来江水绿如蓝。" 历史上,江苏是手工染缬技艺发达的区域之一。《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药斑布是 " 宋嘉定中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
清代,药斑布染缬技艺在江苏各地流行,南通及周边启东、海门等地都有染坊,还有 " 印花担 " 肩担桐油纸花版走村串户。
惠山泥人
千百船只来无锡,只为这个 " 大阿福 "
无锡惠山是个风水宝地。俗语道:惠山古迹多、寺庙多、祠堂多、香客多、游人多,烂泥嬷嬷多。这里的烂泥嬷嬷指的就是惠山的泥人。
惠山泥人制作的材料就是惠山当地的黑泥。从前一到农闲的时刻,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做泥人,自古就有 " 家家善塑,户户会彩 "。
相传,惠山泥人已有 400 年的历史。清朝时期,惠山出现了规模比较大的泥人作坊,大师王春林的泥人作品五盘泥孩儿进献到了皇宫,乾隆皇帝啧啧称赞,也推动了当时惠山泥人的发展和繁荣。
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大阿福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
在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 " 沙孩儿 ",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长虫,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
自从出现了 " 沙孩儿 " 之后,附近的百姓从此都安居乐业了。有一年冬天来临,上山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雄的 " 沙孩儿 " 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树下玩耍。这时,这棵大树突然倒下,把它压死了。雌 " 沙孩儿 " 寻踪到此,见此惨状,伤心不已,随之殉情。
人们为了纪念它们,便根据它们的形象捏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 " 大阿福 "。大阿福也成了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惠山泥人全盛时期,大小作坊有 40 多家。著名艺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陈杏芳、王锡康等 30 多人。
每年入秋以后,有六七百条货船、几千人次自苏北来惠山采购泥人,部分高档泥人则随着前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作为礼品运往远方。
常熟花边抽纱
从舶来到外销,这种花边成国潮
衣领上、袖口边、窗帘上总是会有很多漂亮的花边,但你关注过这些花边的来源吗?
花边又称抽纱,将棉、麻织物图案内的经、纬纱抽去部分,以绣线交叉绣成镂空花纹,用作床上用品、布幔等居室装饰。是近代舶来工艺。
1917 年,常熟浒浦农村妇女季根仙去上海徐家汇天主堂,看望供职于教堂的妹婿。妹婿告诉她,如果想找工作,可以向外国修女学习花边抽纱的手艺。
勤劳朴实的季根仙,通过自己的努力,半年后,她就带着手艺返乡,在家加工花边,加工好后,再托上海妹婿把成品带到上海去卖。渐渐,花边抽纱工艺在常熟传开。
为了让更多人有手艺、吃上饭,季根仙在浒浦白宕桥办起了 " 花边传绣所 ",将学员试绣产品送往上海花边商验看,产品合格者就能获得花边加工的机会。
1918 年到 1923 年间,常熟抽纱女工不下千人,东乡一带小商人、失业店员和殷实农户纷纷与上海花边商联系,做起了代发抽纱加工的业务,浒浦、问村、白宕、碧溪一带," 花边店 " 不下 20 家。
后来,常熟花边抽纱刺绣技艺传到了南京,南京此类棉麻织品也以手捏雕绣为主要工艺,增用贴布绣、勾针镶拼等新工艺,绣花主要针法有扣针、包针、游筋、切针、抢针、影子针、宁珠针(南京独创)、打底、葡萄面绒等,从用白布、米黄漂布增有亚麻布,经过设计、描花、印花到缝纫、绣制、漂洗,再压平、压干、第整烫等一连串复杂工艺以后完成产品。
一时之间,常州花边成国潮,还销往海外。《中国实业志》记:" 花边盛行于法兰西、意大利,至清光绪末叶始传入中国。其时天主教徒之在中国布道者始以织造花边之法传授教民之孺妇,惟当时出口有限,亦无专收花边之商人,故皆由教士直接运销国外。"
扬州漆器
绵延 2400 年的指尖绝学
在 24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扬州漆器身披绚丽的色彩,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屡屡创造奇迹。
早在秦汉时期,扬州彩绘和镶嵌漆器制作工艺就有很高的水平。1967 年,扬州邗西湖乡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圆盘,以木制卷坯作内胎,髹朱红漆,盘上彩绘云水飞禽的图纹,色彩艳丽清晰,足以彰显早期扬州漆器的高超工艺水平。
唐代,扬州漆艺还被鉴真大师传播至日本。到明清时代,扬州成为全国的漆器制作中心,盛极一时。
扬州漆器制作技艺主要有十大工艺门类:点螺工艺、雕漆工艺、雕漆嵌玉工艺、刻漆工艺、平磨螺钿工艺、彩绘(雕填)工艺、骨石镶嵌工艺、百宝嵌、楠木雕漆砂砚工艺、磨漆画制作工艺。每一样都是指尖绝学。
比如点螺工艺。要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高档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植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使点螺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明亮如镜的艺术特色。
极高的工艺水平与极高的艺术价值,让扬州漆器享誉世界。不仅屡次获得国内大奖,还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国外首脑。
灿烂的江苏手工艺,在漫长历史里成长、进步、发展,更值得当代人加倍珍惜、用心传承、创新探索。
好书推荐
《江苏手工艺史》
长北 /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从江苏的史前工艺活动开始叙述,随文明演变的脚步、行业分工的细化,渐渐指向手工技艺等记录。本书梳理了江苏手工技艺与民间美术,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江苏手工技艺流变进行了系统的记录。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静妍 宋经纬 / 文 俞晓翔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