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月 8 日至 22 日,第 30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在江苏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 14 个剧种、17 位名角将在南京角逐梅花奖,京剧《乌龙院》、秦腔《周仁》、龙江剧《双锁山》、川剧《死水微澜》、黄梅戏《祝福》…… 一台台精彩大戏在家门口呈现,这是南京市民大饱眼福的机会 。
戏曲艺术的繁荣,最大的标志之一,就是让最多的受众低门槛地欣赏到。无论是过往天桥上的欢声雷动,还是如今剧场里的会心一笑、潸然泪下,都在细节上说明了艺术和群众的核心关系是情感和价值观的融入。
如何做到受众最多、门槛最低呢?政府补贴是一大推动力量。
根据发布会上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勇的介绍,梅花奖期间,为了让大家共享这次盛会,政府补贴,请大家一起观看演出 。
据报道,这次补贴力度较大。补贴后,票价最高 80 元,最低 40 元,这差不多是两场电影和一场电影的价格,非常亲民。同时组委会每场将拿出部分公益票,免费发放给特殊群体。这将促使广大市民走进剧场,接受艺术熏陶。
对这样的政府补贴,南京市民记忆犹新。例如,近年来,南京小剧场得到长足发展,政府掏钱请市民到小剧场看演出,成为南京文化演出市场的一大景致。作为全国首批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南京每年落实专项资金,以政府补贴形式投向演出市场的供给端和消费端,推升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温度。这足以说明,让好的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让真善美常驻城市,愉悦人间心灵,已经成为南京的文化善政目标。
在这一善政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近高雅的艺术殿堂,享受文化艺术的滋养。于无声处,南京的城市气质也由此得到提升:更具文化内涵、更具活力。这与南京市民对于更好精神食粮的追求,产生了共鸣、合力。
办节、办会,不只是把名家请过来,把名作搬过来,热闹一番作罢,而是要借此契机,让艺术的细胞和城市的心脏进行共振,让艺术养分长留城市和群众心间。正如陈勇所言," 一系列活动将像毛细血管一样,把传统文化输送到城市每一个角落,深入人们的生活 "。
这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在发布会上的讲话不谋而合:文明像毛细血管般在分散、在分泌,使一个城市有性格、有温度、有湿度。" 南京的夜生活里,有很多观众走进剧场进行文化消费,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繁荣景象 "。
诚如斯言,文化消费说到底是人们对于精神幸福感的追求、对于城市文明的认同。文化消费的持久、更新、升级,源于文化消费选择的多样性、丰富性、便捷性。无疑,南京在文化消费方面让市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满足感,摒弃了曾经的饥饿感。
梅花奖让人想起南京人心心念念的市花梅花。令人欣喜的是,南京的戏剧票房在全国居于前列,这是南京与梅花奖的另一缘分。南京拥抱 " 三十而立 " 的中国戏剧梅花奖,既是为这一传统盛会的发扬光大推波助澜,也是为实现城市的 " 文艺范 " 转型发力不已——作为新晋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水到渠成地拥有了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抱负。在更多层面、领域进行布局、加大投入,从而从整体上创建一个温文尔雅、气宇轩昂的新南京形象。这是南京的梦想,这是南京人的期望。
梅花开奖终有 " 时限 ",但艺术滋养无 " 时限 "。梅花之灿烂、艺术之芬芳,将成为南京的永久叙事方式。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