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请问您买房吗?"
" 买保险吗?"
" 需要贷款吗 ……"
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个人信息不知在何时何地泄露,随后就接到无数购房、购保险及贷款等推销电话,究竟是谁在幕后收集及泄露个人信息?4 月 20 日,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对蒋某等人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一案进行宣判,五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到十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收集简历
新快报记者从白云法院了解到,自 2020 年 6 月起,被告人蒋某、巫某、彭某、王某、刘某在广州市尖彭路某公寓 A1115 房,由蒋某担任老板,向他人购买 58 同城网站的账号,由刘某、王某使用上述账号在 58 同城网站上发布大量虚假招聘信息收集应聘者的公民个人信息,再由蒋某、巫某、彭某将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贩卖给他人牟利。经审计,蒋某等人非法获取、销售的公民个人信息(含姓名和电话号码)数量合计 42790 条。
法院认为,五名被告人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结伙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蒋某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是主犯,其余被告人系从犯。五名被告人犯罪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可以从轻、从宽处罚。被告人蒋某、巫某、彭某、王某、刘某通过在 58 同城网站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骗取他人的个人身份信息后再进行出售,行为恶劣,作为酌定量刑情节考量。综合全案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及被告人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法院依法判处蒋某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三万元;其余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至十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平台有义务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随着 58 同城等招聘网站的发展与壮大,通过此类招聘网站向企业发送电子简历的人越来越多。简历信息一般包含姓名、出生日期、住址、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详细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均关乎个人信息安全,甚至关乎人身和财产安全。不法分子非法窃取了个人简历信息,贩卖给他人牟利,不仅侵犯了求职者的隐私权,使得求职者饱受骚扰。
招聘网站的网络运营者因为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需要,掌握着海量公民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和严重危害后果。《网络安全法》及今年 3 月 1 日施行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均明确规定了网络招聘平台等网络运营者有义务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网络招聘平台应当承担一定的数据安全保障和严格审查的义务,并应当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严格用户信息保密制度,确保招聘服务网络 、信息系统和用户信息安全。
法官提醒求职勿过于详细填写个人资料
白云法院经办法官提醒,正值毕业季,广大大学生在向招聘网站海投简历时,不要过于详细地填写个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更要擦亮眼睛,甄别求职单位企业的真实性,谨防上当受骗。
如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要第一时间更改帐号、密码,并提醒自己的亲友有所防范、防止被骗;同时要收集好证据线索,如对方电话、邮箱地址等,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嘉丰 通讯员 罗桂萍 玉苗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