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注销校园贷
就会影响个人征信 …… ”
你是否收到、接到过类似短信、电话?
警惕!这是典型的“注销校园贷”骗局
近期,已有不少在校生
甚至已经毕业几年的人“中招”
被骗金额少则几百,多则几十万
近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发布了2021 年第 1 号预警
提醒大家警惕这一骗局
究竟什么是“注销校园贷”骗局?
又该如何防范?
“注销校园贷”受害人小李
讲述了他被骗的全过程
希望引起大家的警惕
↓↓↓
小李究竟是怎么被骗的?
第一步:陌生电话打来称,要注销校园贷,否则影响征信
今年 31 岁的小李,毕业后已经工作三年了。
3 月的一天,小李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某金融客服”的电话称,他在上学期间注册过一个某金融的学生账号,需要注销,若不注销,不仅要缴纳高额滞纳金,还会对个人征信有影响。
第二步:加所谓“注销专员”的 QQ 号
虽然小李对这个号称是“某金融客服”的人很怀疑,但对方马上准确说出了自己注册账户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分钟。小李说:“这感觉像是系统里查出来的。”
当时,小李的第一反应是要上网查一下自己是否注册了这个账户,但对方不给他反应的时间,直接让小李加一个 QQ 号。
小李怕自己的个人征信受影响,又见对方非常肯定,于是添加了号称是“注销专员”的 QQ 号,随后又被拉到一个注销业务 QQ 群。
为了让小李进一步相信自己的身份,他们还出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
第三步:贷款并转给陌生账户
对方让小李下载某金融 App,点击借款入口。当时,小李曾质问:为什么要借款?
电话那端一位自称经理的人以银行注销银行卡为例解释说,“你办理银行卡销户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你的余额都取出来,账户才能销掉?”骗子声称,需要先把钱借出来,然后才能把相应的余额取出来补上。
小李被说服了,于是点了借款按钮。在对方的诱导下,小李把 2 万块钱借了出来,然后在对方要求下转到一个专门对接的所谓“安全账户”。
为了打消小李的顾虑,对方还表示,全程都会录音,让小李随时截屏保留证据。
接着,对方又以还存在其它关联账户为由,让小李先后从另外几个贷款平台上贷出了近 15 万元。
第四步:共享屏幕
接着,对方要求小李通过 QQ 打开共享屏幕。这是极为危险的一步,这意味着自己手机上的一切对方都能看到。
很快,对方发现小李银行卡里还有近 5 万元的现金,于是又让他转了出去。50 分钟内,小李给对方陆续转了 20 多万元。
这还没结束,对方又发现小李手机交通银行 App 上还有一个 20 万元的贷款额度,于是又让他把 20 万贷出来,转过去。
这时,小李感觉不对劲,“因为之前转的是 5 位数,这个 6 位数一下子我觉得太多了。对方着急了,我感觉不对劲,就把 QQ 给挂了。”
第二天,骗子又打来了电话,让他再把那 20 万元转出去。这次,小李没有再上当。
“注销校园贷”骗局并不鲜见
像小李这样被骗的人还有很多,后来他加入了一个受害者群,这个群里有上百人,大家被骗的经历几乎都一样,据不完全统计损失超过 700 万元。
这些人中,有的刚毕业半年,还有的刚辞了工作。一个小伙子是损失最大的,5 个多小时内,被骗了 58.9 万。
一位小姑娘一周时间一共被骗了 21 万,打工几年辛苦积攒的存款全部被骗光,还欠下一大笔贷款,“目前欠款金额里最大的一笔是 13.5 万元,当时就不想活了,大概过了一个月好点了,之后被催债,精神很崩溃的。”
目前,各地受害者都已报案,警方正在调查中。
据国家反诈中心统计,从 2020 年到现在,“注销校园贷”骗局共发生了 5.1 万起,损失金额 26.5 亿元。
严防个人信息泄露
受害者普遍认为,造成诈骗分子得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人身份信息的泄露,并利用了大家重视征信的心理,从而导致精准诈骗。
那么个人信息到底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呢?据国家反诈中心调查,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包括黑客窃取、第三方泄露以及个人不慎泄露等,并由此形成了贩卖个人信息的灰色产业链。
国家反诈中心民警提醒:一定要注意分辨非法钓鱼 App,不要在该 App 或者网站上填写个人信息,尤其避免填写过于详实的个人信息。
近年来,国家已加大打击力度,先后组织了长城、云剑、断卡等专项行动,2020 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32.2 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36.1 万名。
提醒大家
相关部门并没有推出
所谓“注销校园贷”的政策
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
最后,请记住关键的一句话
不要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
编辑 | 张亚君
责任编辑 | 石雨涵
值班主任 | 郭俊宇
来源 | 央视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