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4-26
深晚报道|寻访深圳红色足迹——深圳长源村纪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南山区桃源街道长源村,往留仙大道和福龙路交会处走,登上名叫亚寄山的小山,在青葱翠绿的荔枝、松柏等绿植环绕中,能看到矗立着的一座 9 米高的纪念碑,上刻 " 革命烈士纪念碑 " 几个字,纪念长源村东江纵队革命烈士。碑后有一个烈士墓,静谧无言地躺着在该村为民族解放牺牲的 5 名烈士。

▲长源村革命烈士纪念碑

青山有幸埋忠骨。就是这一方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曾是羊台山(现名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东江纵队在这里驻扎与活动。

敌后抗日堡垒

长源村,旧称长岭陂,依傍塘朗山和亚寄山,毗邻白石龙村。在抗日根据地的战时行政区划中,长源村属于龙华乡抗日民主政府管辖。1940 年下半年,羊台山抗日根据地建立后,长源村周边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理位置偏僻,与白石龙村一起成为为抗日游击队的后方基地,长期驻有游击队的领导机关,也是党组织活动的重要据点。

在党的领导下,南山的人民群众全力支持游击队开展敌后抗日战争,长源村也不例外。因为群众基础好,百姓支持革命,自 1941 年 5 月以来,长源村和白石龙村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部、后方办事处、部队医院、修械厂、报社等机关单位的驻地。惠东宝人民护乡团成立后 , 东江纵队第三大队在深圳活动期间 , 曾驻在长源村。

发生于 80 年前那场 " 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1942 年东江纵队营救滞留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参与的就有长源村的村民们。为了营救工作,1942 年 3 月,中共宝安县委将民治乡的望天湖、樟坑、李公迳和白石龙划出,与上下梅林、上面岗(今福光社区)、长源村和塘朗(今塘朗社区)组成中共白石龙区委,担负起营救接待文化名人的任务。

为了保证文化名人能吃好住好,长源村和其他村的自卫队员以及群众,在山坡上用竹木和茅草搭起了临时住房,日夜轮流站岗放哨,每天派人四处买猪肉、鸡蛋,同时负责收集情报。茅盾、邹韬奋、戈宝权、张友渔、胡风、廖沫沙以及胡绳、宋之的等名闻中外的作家、记者和民主人士 300 余人先后来到白石龙与长源村、上面岗。停留期间,这些文化名人给群众作报告讲形势,教老百姓唱歌。

英雄长眠精神不朽

1948 年,长源村在党组织工作队的动员下,开展减租减息工作获得成功,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参加武装斗争,没有家庭负担的年轻人报名纷纷参加正规部队,至今该村仍有健在的东纵战士。村里属于家庭主要劳力的当民兵或者参加武工队,年纪小的当交通员,妇女去税站或情报站服务,其中报名应征参加民兵连的有 32 名青年。民兵连经常配合部队打击国民党正规军与保安队,为根据地的巩固做出重大贡献。

正因长源村地域是红色热土,这里先是日、伪军 " 扫荡 " 的主要地区,日本投降后又成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 " 清剿 " 的主要目标。

1949 年 4 月的一天,上级通知民兵连,国民党顽军第二天要去白石龙和长源村之间大扫荡 , 需要民兵配合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掩护地方政府和税站转移。完成任务后,民兵在山里分散隐蔽。国民党顽军从三面向山区进攻,藏在山洞里的两位长源村民兵反击未成功英勇牺牲。同一年,还有另外一男两女战士牺牲于此地。

在长源村这片洒遍烈士热血的土地上,群众对在民族解放献身的烈士充满了崇敬之情。1985 年,他们在原来村子里的麦地巷建起小小的 " 金塔 " 及一块纪念碑,将原牺牲后分散掩埋的五烈士遗骨安葬墓中,供后人奠祭,宣扬爱国精神。

▲南山区党员干部缅怀革命烈士

2006 年 3 月,因规划中的留仙大道经过麦地巷五烈士墓,南山区政府将墓迁往亚寄山,重建革命烈士纪念碑,并扩大为纪念长源村东江纵队革命烈士,祭奠 2500 多名东纵革命先烈,传承永垂青史的东纵精神。作为深圳市的革命历史教育基地之一,每年,都有中小学校的师生和武警部队的官兵前来缅怀先烈。

深圳晚报记者 曾贤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