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青运史研究室供图 谭平山写信给团临时中央局代理书记施存统 , 建议 :" 大会地点 , 如能够改在广州更好 , 因为比较的自由 "。
■广州 " 团一大 " 旧址。 VCG 供图
1922 年初夏 , 广州成为最为全国青年瞩目的地方。这一年的 5 月 5 日至 10 日 ,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简称 " 团一大 " ) 在广州东园召开 ,25 名团员代表相聚广州 , 播下实现中国梦的种子。东园里一座 30 多平方米的竹棚 , 见证了广州的时代风云。团一大标志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创建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 ) 正式成立。大会的重要成果表明 , 它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里程碑。
探幽记
上世纪 20 年代很多集会在东园举行
4 月的广州春意盎然 , 广州东园文化广场 ( 一期 ) 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新快报记者看到 , 团一大广场及附近的省港大罢工旧址都已围蔽 , 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施工。现场施工告示上写着 " 广州东园文化广场 ( 一期 ) 拟于 2021 年 7 月 31 日竣工 "。根据规划 , 东园文化广场将整合东园门楼、省港大罢工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等文物场所 , 打造成为广州近现代史迹的集中展示基地。
据《广州地名志》副主编廖汝忠所写的《东园路上忆东园》记载 : 在广州沿江东路之北 , 有东园路、东园横路和东园后街 , 这些地方均得名于东园。清末 , 东园成为一时名园。民国初年 , 它一度被改为游乐场 , 后遭火劫 , 竟成废墟。
20 世纪 20 年代 , 很多大型的反帝集会都在这里举行。孙中山曾 8 次在这里宣传革命 , 五四运动时广州十万群众于此召开国民大会 , 广东青年、妇女和儿童革命运动在此发源 ……
岁月流逝 , 如今的东园归于宁静 , 现存一座门楼、一个荷花池以及 20 世纪 80 年代后重建的 " 红楼 "。
1922 年 5 月 5 日至 10 日 , 团一大在东园召开 , 东园由此载入共青团历史史册 , 广为人知。团一大的召开 , 使中国青年团组织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统一 , 这次大会宣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 , 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滥觞史
只因一封信团一大改在广州举行
团一大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 为何选择在广州召开 ? 这得先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20 世纪初期的中国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 召唤有志报国的青年立即行动起来。1922 年 , 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恢复和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同时 , 中共中央局和团上海临时中央局也在着手筹备召开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 , 以正式建团。
1922 年 2 月 , 团上海临时中央局通知各地团组织 , 准备于 4 月在上海召开团一大。3 月 , 共产国际代表达林 ( 俄国人 ) 到达上海 , 帮助筹备团一大会议工作。3 月 6 日 , 中共广东支部领导人谭平山写信给团临时中央局代理书记施存统 , 建议将团一大改在广州举行 , 因为广州 " 比较的自由 "。
" 谭平山信中所提及的‘广州比较的自由’ , 是团一大在广州举行的主要原因。"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曾庆榴介绍 ,1921 年广州军政府废除了袁世凯政府制定的《治安警察条例》, 为公众运动松绑 , 正如陈独秀所说 ," 就像是解除了颈子上一条大而且重的铁链 "。1922 年 3 月香港海员大罢工 , 中国工人阶级与帝国主义第一次有组织的较量取得了全面胜利 , 用行动宣传了广州自由的形象。
1922 年 5 月 1 日 , 张太雷、达林、蔡和森在到达广州的第六天看到了谭平山信中所说的 " 比较自由的广州 "。达林在《中国回忆录》中兴奋地写道 :" 游行队伍沿着广州最宽阔的滨河大街行进 , 几百面旗帜迎风飘扬 , 游行者拿着人工制作的狮子头 , 让它伴着炮鸣、鼓乐和人们的哈哈大笑 , 睁眼闭眼 ……"
大功铭
马克思主义指引团一大立纲铸伟业
团一大选择在 5 月 5 日举行开幕式是有深意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于当年 5 月 1 日至 6 日在广州召开 , 两会并开可以尽可能节省成本。此外 ,1922 年 5 月 5 日也是马克思诞辰 104 周年纪念日。达林在《中国回忆录》中提到 ," 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是变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共产主义的青年组织 , 团代表大会赶在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召开 , 即强调了团的发展方向 "。
团一大一共开了 6 天 , 举行了 8 次会议。5 月 5 日是开幕式。据一位曾参加省港大罢工的老人回忆 , 当时园内有一座用毛竹搭起的棚子 , 面积有 30 多平方米 , 人们平时在这里讲故事和乘凉。团一大开会时 , 它被布置成主席台。出席团一大开幕大会的总人数有 1500 余人 , 其中有 25 名团员代表 , 他们来自全国 15 个地方组织 , 代表着当时 5000 多名团员。大会在主席张太雷三声 " 社会革命万岁 " 的呼声中开幕。据会议完毕后的记录记载 :" 演说者共十六人 , 多鼓吹社会革命 , 真是慷慨激昂 , 使人奋发。直至五时余 , 始三呼社会革命万岁而闭会。" 可见当时会议之热烈。
中共中央局领导人陈独秀在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两大精神》的讲演 , 即 " 实际研究的精神 " 和 " 实际活动的精神 "。这两大精神对现在仍然有一定的启示。
会议听取了施存统作的临时中央局和上海团的情况报告 , 以及各地代表所作的关于本地团的情况报告 , 讨论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等 6 个决议案。大会所通过的一系列决议表明 ,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已经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完全统一 , 已经成为具有明确纲领和具体奋斗目标的全国性的先进青年组织。值得注意的是 ,《青年工人农人生活状况改良的议决案》是由陈独秀亲自起草的 , 党的书记起草团的文件 , 说明共青团自成立起就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大会的最后一天 ( 5 月 10 日 ) 晚上 , 代表们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 选举高尚德 ( 君宇 ) 、方国昌 ( 施存统 ) 、张椿年 ( 太雷 ) 、蔡和森、俞秀松 5 人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大会最后在三呼 "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万岁 " 声中结束。
经世策
" 团史之书 " 寓意
团一大精神代代相传
在团一大召开 90 年后 , 广州市委、市政府在东园旧址附近修建的团一大纪念广场正式落成揭幕 , 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场所。
走进广场 , 最引人注目的是坐落在西广场的主雕塑。整座雕塑总高 9.9 米 , 为红砂岩材质 , 由独立的两个基座和基座上方承托的一面团旗组成 , 像一本展开的 " 共青团历史之书 ", 寓意团一大精神代代相传 , 团的旗帜在党的领导下高高飘扬。两个基座的正面分别雕刻着 " 团一大 " 旧址介绍和 " 入团誓词 ", 其他立面分别是 " 青春汇洪流 "" 群英聚东园 "" 立纲铸伟业 "" 先驱连工农 " 浮雕画面 , 再现往昔峥嵘岁月。
如今 , 团一大广场正在围蔽施工 , 但东广场的志愿驿站并没有 " 歇息 ", 仍在开展 " 团一大 " 历史宣讲、为游客提供咨询指引等服务。作为广州著名红色史迹 , 团一大纪念广场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据不完全统计 , 纪念广场至今已累计接待青少年逾 50 万人次。
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 令人不禁感叹 ,99 年前有这样一群年轻人 , 怀揣着同样的理想和信仰 , 在这翻开了青年运动崭新的篇章 ;99 年后 , 后人追寻他们的脚步 , 来这重温他们的故事 , 接受红色教育。99 年前革命青年的热血 , 如今涌动在当代中国青年的血脉中 , 红色精神一直代代相传。
统筹 : 冯树盛 ■策划 : 张英姿 陈琦钿 ■撰稿 : 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