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4 月 27 日,广州市新闻办举行广州市城市更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堪强指出,广州将打造 50% 以上适龄就业人口 30 分钟通勤,40% 以上居民享受低成本住房的城市新格局。同时,建立宏观监测、中观管理、微观管控的多维度职住平衡指标体系。
广州平均通勤时间约 38 分钟
2019 年底,《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指出,2005 年至 2017 年,广州市平均通勤距离增长了 58%,通勤耗时增加了 47%。2020 年百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广州平均通勤距离约 8.7 公里,平均通勤时间约 38 分钟,中心城区内部交通出行强度及交通流动性高。
近年来,广州随着人口持续净流入,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较快,住房供需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保障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显。对此,邓堪强表示,需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住房供应。
2020 年 8 月底,中共广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指引,于 2020 年 9 月印发实施,为新一轮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提供顶层设计。
体系共计 15 项指标
市规划局以城市更新为契机,从轨道交通覆盖、用地布局优化、公服均等化、低成本住房保障多维度出发,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指标体系,旨在为编制各层级规划提供依据,为推进更新项目实施和成效评判提供标准。
指标体系涵盖市域、行政区、商圈就业中心 30 分钟通勤圈三个层级,每层级 5 项,共计 15 项指标,发挥宏观监测、中观管理、微观管控的作用。其中,交通需供指数、轨道可达指数、公服配套指数、职住平衡指数、低成本住房指数 5 项指标为市民切身可感。
打造一半以上适龄就业人口 30 分钟通勤
邓堪强表示,面向存量时代的城市发展新需求,广州将以打造 50% 以上适龄就业人口 30 分钟通勤,40% 以上居民享受低成本住房的城市新格局为基准点,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根据多维度职住平衡指标体系,市规划局对城市更新改造成效进行了科学合理预测,计划到 2030 年,全市交通设施按规划建成、城市更新 5 年计划项目全部完成后,广州市轨道覆盖率由 39% 提升至 55%,产居比由 15% 提高至 25%,超过新加坡、东京现状水平(23%、24%)。
目前,广州正在推进万博 - 里仁洞、琶洲西、聚龙湾、环市东等重点项目。针对四个典型片区进行研究分析,预测更新改造完成后,交通需供指数由 0.70 提升至 0.88,轨道可达指数由 0.46 提升至 0.73,公服配套指数由 3.13 提升至 4.65,职住平衡指数由 0.07 提升至 0.41,低成本住房指数达到 0.40。
城市更新 5 年计划完成后,交通及公服设施服务水平将提升,职住平衡和低成本住房供应得到改善。一是职住平衡指数平均达到 0.41,即典型商圈平均可满足 30 分钟通勤圈内 41% 适龄就业人口的就业需求,另考虑 30 分钟通勤圈内其他分散就业岗位可满足 10% 以上适龄就业人口的就业需求,即 50% 以上的适龄就业人口可保障 30 分钟通勤。
二是低成本住房指数平均达到 0.40,即城市更新中 40% 以上的居民可享受低成本住房,满足新市民、产业人才、低收入人群等的多层次住房需求,实现住房供给均等化。
三是城市更新提供的住房面积总量中 40% 为低成本住房。融资住房中,中小户型住房面积占比一般不低于 30%,村民复建安置住房中,用于租赁用途面积占比可达 50%,即改造后可提供的低成本住房(含融资中小户型住房、复建租赁住房等)约占住房面积总量的 40%。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