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家何瞻教授倾力之作
何瞻,成长于中国台湾,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父亲为美国飞虎队成员," 二战 " 期间曾援助重庆抗日。据何瞻讲述,他在上小学时,就对地理感兴趣,特别喜欢学习美国与中国古代地名的历史和来源。后来,在读研究生时的一次课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罗郁正教授告诉他,有一种叫 " 游记 " 的古代散文文体能把文学与地理结合在一起。他听后非常兴奋,就开始关注并研究游记,直至现在,可以说,《玉山丹池》正是这一机缘应运而生的产物。何瞻现任纽约州立大学阿尔伯尼分校东亚学系教授,专业方向为中国宋代古典散文、游记、历史地理与文化史,是范成大、苏轼研究专家。在《玉山丹池》的序言中,何瞻把这本书的出版看作是自己作为汉学研究者的职业顶点。
重访童年课本中的 " 经典 "、" 卧游 " 壮丽山河
"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行为可以贯穿人类活动的历史,那一定是‘旅行’ "。这是美国汉学家何瞻在《玉山丹池》中的开篇之语。" 旅行 ",之所以能贯穿人类活动的历史,它不仅是游名山、逛大川时的一饱眼福,更是一种心性的释放,而当这种 " 心性的释放 " 以文字的形式被记载和传播开来后,它的魔力便超越了时空。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雅客寄情于山水的幽微情感世界,早已成为我们童年课本中的文学经典。曹操的《观沧海》、郦道元的《三峡》《水经注》、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南宋江河日记、晚明霞客游记 …… 那熟悉的辞藻,深刻在脑海中的段落,曾一次次带我们畅游那未曾到过的现场,想象着他们的城邦——虔诚而机警的玄奘,落寞而怡然的柳宗元,在长江上随波飘荡的陆游,洞穴探险家徐霞客 …… 当我们被那些 " 沧海遗珠 " 的片段所感染和熏陶时,何瞻的《玉山丹池》则将它们串联到一起,对中国的传统游记文学做了一次史诗级的讲述。
海外汉学界首部中国游记通史
作为英语世界第一部综述中国古代游记文学史的专著,本书介绍了上迄自魏晋南北朝下至晚明的众多经典游记作家及其作品。通过对作品的细腻解读,结合各时代社会文化风潮变迁,何瞻勾勒出游记文学的体裁演变,并在此过程中讨论游记作家与读者观众、文学环境和社会文化机构之间的微妙互动。
中国古代游记文学数量众多,写作风格多样,其写作目的又因时代、个人视角变化而差异巨大。深入挖掘游记文学的文学史、文化史意义既是一个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又是一个方法论与文学史观上的挑战。何瞻以细腻敏锐的文本分析法,剖解经典游记作品中看似平淡的散文叙事结构,结合真实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还原游记作者的行旅过程和观览体验。
围绕名家游记,何瞻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地理观和社会空间观,还探寻了古人寄情山水时亦喜亦悲的幽微情感世界。在此,作者不再是文学史上抽象的名字,而是与我们一样,流连在路上的行人。他们带领我们重回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山水观览的瞬间。喜爱古典散文,尤其是山水游记的读者可以从此书中领略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山水的体悟。
《玉山丹池:中国传统游记文学》(雅理译丛)
著者: [ 美 ] 何瞻
译者:冯乃希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年 3 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