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施为 记者 柴军虎)4 月 29 日 11 时许,我国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五号 B 遥二火箭,成功将空间站 " 天和 " 号核心舱发射升空。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空间站 " 天和 " 号核心舱中,有一套苏州力量的航天员保驾护航系统——航天员生理参数监护系统。
△浙大苏工院
航天员生理参数监护系统由位于苏州高新区的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 " 浙大苏工院 ")数字化医疗仪器研究中心与中国航天员中心联合研制而成,由该中心主任叶树明教授带领团队参与完成研发。
据了解,空间站 " 天和 " 号核心舱长 16.6 米、最大直径 4.2 米,重量达到 22.5 吨,能满足 3 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需求。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将于 2022 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要满足 3 名航天员长期驻留,航天员生理监测系统十分关键。据介绍,叶树明团队参与研发的这套系统由 12 导动态心电监测记录仪、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护仪、睡眠监护仪以及动态血压仪组成,能为航天员提供各项包括心电、血压、脑电、脉搏、心血管参数、睡眠状态等监测服务,是保护航天员的安全的一道坚固的防线。
由于航天特殊环境对仪器性能与可靠性提出特殊要求,叶树明团队从零开始,经十多年努力,掌握了大动态采样和信号算法化两个关键技术,解决了 " 性能、功耗、抗干扰、可靠性 " 四大难点问题,实现了心电、脑电、脉搏、肌电、血压、呼吸等近十种电生理信号集成检测和智能分析。
△航天员生理参数监护系统
此前,叶树明团队还陆续开展了心电诊疗仪器、高精度检测医疗仪器等高端医疗器械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相关科研成果除了在 " 天宫一号 "、" 天宫二号 " 应用外,还以核心技术创办了两家医疗仪器企业,并在各自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据悉,浙大苏工院成立于 2011 年 4 月,已基本形成技术研发、科技孵化、产业培育、科技咨询及科技培训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大平台,是 " 聚焦苏州市、服务江苏省、辐射长三角 " 的开放性公共创新服务机构。累计研发与转化产业化技术 401 项,科研合同经费 1.67 亿元。先后获批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荣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