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1-04-29
故宫建造师传人:我在南京建造园博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1421 年,永乐皇帝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入住刚刚建造好的明皇宫。

2021 年,江苏园博园开园,迎接八方来客。

时间过去了整整 600 年。

颇为巧合的是,当年故宫建造师蒯祥的后人蒯雪庭,是江苏园博园的建造者。

蒯祥,当年永乐皇帝口中的 " 蒯鲁班 ";蒯雪庭,如今有口皆碑的 " 老匠人 "。

1

1398 年,蒯祥出生在苏州古城的太湖之滨,一个叫做香山渔帆村的小村庄里。

他的父亲蒯福,因为木工技艺高超被明王朝选入京师,担任 " 木工首 "。蒯祥子承父业,十四五岁的年纪已拥有娴熟的木工技法。

在大批江南工匠北上营建皇宫时,蒯祥随父到北京,因技艺出众,这位苏州香山帮木匠从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彼时,一场浩大的修筑新皇宫的工程正在北京展开。

随着蒯祥的父亲告老还乡,修建皇宫的重任落在了 20 多岁的蒯祥身上。他被任命为木工首,对皇宫的建筑工程负责。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他带领着工匠们,耗费无数心血,将一座气势磅礴的皇家宫殿建造了起来。

竣工那天,永乐皇帝亲自验收,对新皇宫的建筑工艺赞不绝口。

在南京博物院藏《明无款北京宫城图轴》中,就有蒯祥的身影。他的身后是巍峨的皇宫。

△南京博物院藏《明无款北京宫城图轴》(局部)

新皇宫的一砖一瓦,都体现着匠心。

譬如,奉天殿铺设地面时,用什么材料最合适?

反复比较之后,蒯祥决定在苏州郊外陆慕村建立砖窑,专门烧制御用的方砖。这种方砖后来被称为御窑金砖。故宫太和殿内,一共铺有 4718 块金砖。

御花园中各处亭台楼阁的装饰彩画也让他费了一番脑筋。

为了和奉天殿中画有龙凤形象的庄严华贵的殿式彩画有所区分,他在御花园建筑横梁上采用了苏式彩画。请来苏州工匠将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以及流动的绫锦图案,以轻松活泼的手法,绘制到御花园亭台楼阁的横梁上。再以太湖石作为御花园的点缀,使整个御花园曲径通幽,呈现出典雅清秀的风格。

《苏州府志》记载蒯祥," 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

榫卯技巧在中国古建筑上有独到之处。据载,在当时营建宫殿楼阁之时,蒯祥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施工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

又传说,蒯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合二为一,一模一样,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

后来,蒯祥官升至工部左侍郎。在他任职期间,包括明英宗正统年间重建三大殿,明英宗天顺年间兴建裕陵等工程都由他负责。" 凡百营造,祥无不与。"《宪宗实录》中这样评说。

2

今年 60 岁的蒯雪庭,来自苏州香山渔帆村。他每次去故宫,都有比普通游客更多的自豪感埋藏心中。

站在景山上眺望故宫,最让他惊叹的就是紫禁城的中轴线。" 我太佩服老祖宗了,这一条直线准得不得了,这个水平太高超了。"

因为家谱失传,蒯氏后人目前只能找到明代香山蒯氏木工零星的传承体系:从蒯思明,到蒯福,到蒯祥,到蒯刚 …… 到蒯义 ……,根据推断,蒯雪庭应是蒯祥的二十六或二十七代孙。

△蒯雪庭

" 我们从小就知道老祖宗蒯祥的故事,小时候常常到他的墓地那边去玩。" 在蒯祥的讲述中,蒯祥建造故宫的故事在家乡家喻户晓。也是受蒯祥的影响,那一带做木工、瓦工的人特别多。

" 我的爷爷、爸爸都是做木工的,就这样一代代的把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了下来。在我们家乡,还流传着‘香山匠人一斧头’的口头语。"

因为蒯雪庭的父亲去世得早,18 岁起,他跟着香山帮的老师傅学木工手艺。" 在那个年代,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农村的年轻人都想学一门技术,这样跑遍天下都有饭吃。"

学徒非常苦,与今天高度机械化不同,那时一块块木料都是拿斧子劈出来的。师傅手把手地教,学会了去实践,遇到不会的,师傅再教一个点子,这样边做边学。三年出师后,他从农村的小建筑做起,慢慢变成做较大体量的工程。

蒯雪庭对古建筑情有独钟。1982 年,22 岁的蒯雪庭,在大庆正式开启了做古建筑的生涯。之后,北京友谊宾馆、新加坡 " 中国花园 "、深圳 " 锦绣中华 " 等大项目中的建设都有他的身影。

尽管他深知比起现代建筑,做古建筑要难得多,但内心里就是想学古建筑。" 古建筑的奥秘太多了,没有几十年浸润在这个行业,不可能全部领会。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强心,要求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做得快。老祖宗的基因或许也有关系,我想把他的手艺传承下去。"

3

在江苏园博园中,江苏 13 座城市经典园林的集中展示,构成一幅中国山水画卷,成为都市人梦寐以求的 " 桃花源 "。江苏园博园由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陈薇领衔设计。

蒯雪庭作为苏州鑫祥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负责苏州、无锡、常州、泰州、淮安、扬州、南通 7 个城市展园的工程建设,与设计团队默契配合。

城市展园各具特色,在苏州园内,蒯雪庭边走边聊,向文脉君介绍起园林的奥妙。

依据设计,苏州园是苏州沧浪庭园的复原,因沧浪亭是宋式建筑建筑风格,所以苏州园以宋式风格为主。

△苏州园内的复廊

陈薇教授将园中走廊设计为复廊,里面的走廊看苏州园的景色,外面的走廊看南京园和山水风光。

与小巧玲珑的明清风格不同,宋式建筑以宏伟大气为特色。蒯雪庭指着复廊的立柱、横梁、椽," 这用的都是比较粗壮的大料,是印尼的菠萝格。" 再看木窗等装饰类木料,则使用的是柚木。它的木纹,像山水画一般。

△菠萝格木材

根据设计师的图纸,蒯雪庭和他的工匠团队,首先要做的就是图纸深化工作,对一些设计师可能没有涉及的细节,进行尺寸、造型的细致描述,然后将图纸变为现实。

譬如设计师画一根梁,梁上开榫开多大,蒯雪庭要根据梁的比例来控制。

以沧浪亭来说,由低到高,一级一级利用榫卯结构往上搭,柱子、梁、斗、升、昂 …… 最后搭顶。一个建筑可能有几百个榫卯甚至上千个榫卯,榫卯技术的关键点在于各木料之间的合理组合,将每一个木料的榫口卡紧,一根一根卡进去,需要分毫不差,"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

△苏州园中的沧浪亭

在沧浪亭内,蒯雪庭指着亭角的一个斗拱说," 外行看不出来,这里都是榫口,对木工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建造难度很高的斗拱

再看游客们在亭子内休息的座椅,是柚木做的,仔细看,座椅和柱子以及汉白玉的鼓墩都卡得天衣无缝," 这种细节的部分,对木工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蒯雪庭指着身边的木工队长徐俊伟," 这种技术活儿,得他来做。"

△蒯雪庭与木工队长徐俊伟(左)

徐俊伟说,沧浪亭木结构的搭建要一个月时间,最多时现场有 200 多名工人。而从拿到图纸到选料、加工木料等前期筹备要好几个月。苏州鑫祥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将园博园作为精品工程打造,建造期间,公司总经理何建方也一直坚守现场,全面协调古建工作。

△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施工团队的精湛工艺,也得到了陈薇教授的赞赏。他们根据现场情况讨论设计图纸时,蒯雪庭的有些想法,常常是陈薇心中所想的效果。

走在各城市的园林中,处处可见匠心所在。譬如,屋脊上的龙头是纯手工制作的;江南撷秀的牌楼,精美的龙雕上,避雷针被设计为卷曲的龙须;淮安园内,为了让有高低落差的几间屋子贯通,木工的连接工程难度巨大,因为差半公分就可能连接不起来,而园内梁上有 500 多个龙头,都是纯手工雕刻;扬州园内的雕刻尤其精美,木雕凤穿牡丹、斗拱上的云头都令观者连连称叹。

△龙须是避雷针

△淮安园内高低落差的建筑

△扬州园内精致的木雕

蒯雪庭坦言,越做古建筑感情越深,越做越有劲、越有味。

如今年岁渐长,蒯雪庭看文字都有些模糊,但是看一个古建筑,哪怕不带图纸,也能一眼看出建造出的样子和图纸的不一样之处,哪怕只有几公分的差池。古建筑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和生命之中。

现在香山蒯氏家族中,从事木工和瓦工的,大约有二三十人。他们携着祖辈的荣耀,传承着祖辈的技艺。

" 我们做匠人的,做建筑就是要做到自己感觉完美,不留一点瑕疵。不能因为反正别人看不到,就马马虎虎。我们做的建筑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留给后代评价的。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我们匠人的职业道德。" 蒯雪庭说。

这也正是香山蒯氏传承 600 年的工匠精神。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凡 / 文 顾炜 / 摄(除署名外)

相关标签

故宫 南京 园博园 北京 苏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