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别节目,深圳卫视《图鉴中国——我们的一百年》将于 5 月 1 日 21 点 20 分在深圳卫视播出第三期。本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将作为特约嘉宾登上这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 百年邮轮 ", 与深圳卫视评论员余治国和深圳卫视主持人熊熊一起,为我们讲述 " 饭碗里 " 的百年故事。
从 1921 年到 2021 年建党一百年来,中国人的 " 饭碗里 " 发生了哪些变化?一百年前的中国,在 " 闹春荒 " 和自然灾害之后,野菜、树皮成为当时国人不得不面对的选项;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衣食无忧,思考一日三餐吃什么成为当下最幸福的 " 选择困难症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百年里,中国粮食跑出了令人艳羡的发展 " 加速度 "。
1949 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 1.1 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仅 209 公斤;到 2020 年,我国粮食产量飙升 6 倍、人均占有量达到 480 公斤,我们生产的粮食已经是口粮的 3 倍。看完李国祥带来的这组数据,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人已经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干饭人 " 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释放 " 干饭魂 "。
在李国祥的数据解读中,我们知道,从 1949 年到 2020 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历了 " 过山车式 " 的波动,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门道呢?李国祥将在节目中为我们揭秘那些我们不知道的百年 " 粮事 "。
从普遍缺粮,到端牢饭碗,中国粮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少不了一代代拓荒者的 " 硬核 " 奋斗。正所谓,"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南泥湾》就讲述了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大生产运动。
1941 年的春天,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进驻 " 到处是荒山 " 的南泥湾开展拓荒运动,此后,在一代代军民的携手奋斗中," 陕北好江南 " 誉满天下。在《图鉴中国——我们的一百年》第三期节目中,南泥湾村村民侯秀珍将通过 5G 连线 " 云端 " 出席,为我们带来她眼中的南泥湾巨变。
即便是处于 "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 的今天," 苦过来 " 的侯秀珍奶奶仍然身体力行践行勤俭节约," 花钱要节省,吃粮要节省,吃饭要光盘 " 是她送给下一代的 " 无价之宝 "。在节目中,我们还将 " 跟随 " 侯秀珍奶奶的脚步,走进她在自己家建起来的南泥湾历史展览馆。看着一张张承载了历史记忆的照片,听侯秀珍奶奶讲述南泥湾第一代开荒者、她的公公刘宝斋的垦荒故事,踏入 " 时光隧道 ",见证当年的 " 烂 " 泥湾如何实现 " 华丽转身 ",成为良田百顷、山岭葱绿的陕北好江南。最值得期待的是,侯秀珍奶奶将在节目中展示两把年代感满分的老镢头。一把是珍藏了快 80 年,当时用来开荒种地的老镢头;另一把则是见证了历史转折点,用来退耕还林的镢头。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将军将 " 南泥湾精神 " 带到了中国的最东北,在黑龙江主持开垦北大荒。十万大军响应号召,化身 " 荒一代 ",开启解锁 " 北大仓 " 的进度条。" 荒三代 "、三农视频博主胡莹莹一家,可谓是北大荒 " 时代开荒人 " 的缩影。胡莹莹的姥爷王美亮在回忆录中记录了 " 荒一代 " 的艰苦生活,字里行间却尽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哪里最艰苦,就往哪里去 " 的精神实在太戳泪点。
从北大荒八五六农场老拖拉机手胡铭钢这些 " 荒二代 " 到如今的 " 荒三代 "," 北大仓 " 的进度条被一步步成功解锁。从种植水稻、到改建鱼池,直至养殖螃蟹,从人工开垦、到科技加持、再到科学管理,我们从北大荒农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中,看到国家的进步、老百姓生活的提升。
"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粮食问题向来是人们最关心的议题之一。也许你知道《流浪地球》中储藏了 1 亿颗农作物种子的国际空间站,但你知道在我国首都北京,有一个拥有 50 万份种质资源的种质库吗?锁定《图鉴中国——我们的一百年》,get" 碗里 " 那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深圳晚报记者 赵伟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