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30 日 -6 月 25 日,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中共越秀区委宣传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 " 传文化瑰宝 · 展自然之美 " 第六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在广州中华广场二楼举行,成为被称为 " 老广州新中心 " 中华广场焕新重装后亮相的 " 重头戏 " 之一。
难忘抗疫岁月,以创意谱写非遗赞歌
据了解,本次展览展出实物、设计稿优秀作品超过 50 件,不少作品在创新非遗工艺与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新冠与抗疫、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时政热点议题进行创作,充分体现了 " 见人、见物、见生活 " 的非遗保护理念。
获得银奖的蜡染作品《抗击疫情 · 致敬英雄》正是在此理念下创作的作品。主创李婉茵在五邑大学求学期间开始学习蜡染,毕业后到贵州省丹寨县拜师乡村画娘罗板防正式学习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蜡染技艺,并把该技艺带回广东进行传播,携手罗板防之女杨丹及同学杨光丽、母校师妹麦颖桉创作该作品。在贵州最冷的冬日里,四位年轻人以蜡为墨,以刀为笔,点蜡成画,致敬社会各界抗疫一线工作者,怀缅逝去的生命。
同样颂扬抗疫精神的还有广州蛋雕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开福创作的铜奖作品《致敬逆行者》。孙开福在援鄂人员撤离武汉的媒体报道中,看到了一张医护人员的眼部特写照片,一颗晶莹的眼泪即将从女医护人员的眼眶涌出。" 这张照片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时就决定要把这个感人瞬间记录下来。" 孙开福说," 从去年年三十开始每天都在关注疫情的发展,希望通过手中的刻刀和这枚小小的鸡蛋壳记录一个时代,讲述前线的动人故事,致敬参与这场战役的‘逆行者’。"
绘画自然之美 践行生态文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届大赛倡导参与者把目光聚焦自然之美,以非遗为载体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呼吁公众践行生态文明,携手建设美丽中国,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金奖作品《海洋世界的环保问题》是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大三学生揭素梅创作的广彩箱器作品,其创新了广彩传统的构图方式、载体,令观者眼前一亮,虽以海洋污染为题材,画面却明快简洁而不骇人,妙趣横生,既是对 " 生命共同体 " 理念的延续,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具体诠释。
人类社会往往只欣赏自然,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独立漆艺工作者黄洁贤希望用自然的语言来表达对社会环境的思考,万物生灵组成的自然社会也成为了她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故运用了拭漆、漆绘等传统工艺技法创作了这幅铜奖作品《自然之子 / 相依》,描绘狮、虎、狼、马、狐等野生动物栩栩如生的神态,她说:" 希望运用大漆这一纯天然的媒介,表达出自然的美好,营造一种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既是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又传递了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多元力量齐参与 非遗文创扬四海
本届大赛产业组吸引了非遗传承群体、非遗保护工作者、高校及中职技校学生、独立设计师、文创企业、教师、记者、工程师等力量共同参与,以各自的优势探索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来自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的 " 广府金绣 " 文创团队斩获了铜奖、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老师奖各一项,以及四个入围奖。该校在华南地区率先将高校非遗设计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大赛主办方倡导的非遗跨界创新理念不谋而合。肇庆学院副教授胡荣奎是该团队的指导教师,2009 年,他在融合借鉴景泰蓝制作技艺和藏族唐卡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基础上,创造出 " 广府金绣 ",即用铜铝合金代替传统丝线,经过做坯、走丝、焊接、密封固化等 8 个工序进行创作,使作品更加立体化。同时,克服了传统刺绣只适用于布制品的限制,可以砚石、碳盘、沙画、纸张、布料等材料作为载体。" 从构思到出成品,我花了整整 6 年时间。目前,‘广府金绣’文创产品已出口到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胡荣奎介绍,他最得意的创新是将肇庆端砚与 " 广府金绣 " 结合,创作出更符合市场需求,又能传承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让端砚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变得更加具有装饰性、时尚性和个性化,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在金绣产品的绘画、设计、雕刻过程中,高校学生利用专业优势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非遗文创产品的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之路,还带动了自主创业、就业。而同样脚踏实地地传播非遗的还有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李舒云,她在大学期间受到导师卢文英的粤剧启蒙,毕业后希望以 " 非遗进校园 " 的形式薪火相传,遂联手同窗好友彭诗怡、李泳枫制作了金奖作品《大闹天宫》,搭建一方小小的舞台,提取了佛山木板年画、佛山剪纸中的工笔绘彩、勾金粉等技法,用手柄、木齿轮带动舞台布景和角色人偶的动作变化,重现该剧的武打场景,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粤剧文化的魅力。该教具在她所任教的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备受欢迎," 我只创作了一个作品,那些三、四年级的孩子上课时都抢着要玩,如果能争取到社会支持投入量产就更好了。" 李舒云说。
除了高校师生,文创企业创作的衍生产品也是促使非遗行业走向产业融合和社会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广东非遗梦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设计的银奖作品《蔡李佛拳香座》是其开发的蔡李佛拳进校园课程系统的文创产品包,通过配套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使非遗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
搭建非遗交流平台 助力区域文化循环
本届大赛产业组征集的 692 件作品来自全国 89 个城市,这是近年来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及中共越秀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依托广东省广府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资源优势,持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拓展跨区域交流互动平台,支持全国各地非遗工作者深化合作,共同打造的精品成果。
银奖作品《岭南之趣》融合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以及潮汕文化,提取了潮州木雕狮、客家凉帽与大襟衫、围屋、广东醒狮、鸡公揽、扒龙舟、镬耳屋等民俗文化元素,并以云纹和水纹相连,寓意广东三大民系携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新出彩。
历届大赛亦收到了不少来自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作品,从侧面反映了广州市越秀区对口精准扶贫相关工作取得的喜人成果,两地除了在经济建设、社会民生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同时注重文化理念、方法、经验、技能的传帮带,通过广府庙会、迎春花市、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中国流花国际服装节等平台,带动当地非遗产业走出山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铜奖作品《瑶族十二姓壶》出自瑶族银饰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大打十斤之手,以一套独具瑶族风情的茶具,展示瑶族十二姓的图腾形象,讲述始祖盘王报恩与平王赐婚赐姓的民间传说和民族信俗。
此外,本届大赛还设有青少年组别,评审结果将于今年年末公布。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通讯员 梁致远 钟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