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5-06
深晚报道 | 两名在深外籍友人因国际抗疫贡献获其国家表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抗击疫情的世界战场上,如果说中国奏响的是宏伟雄壮的乐章,那么无数青年就是构成这乐章最强劲有力的音符。作为一座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深圳的民间抗疫力量也一直活跃在国际的舞台上,这其中包括许多在深外籍友人。来自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伊万娜(Ivana)与来自安哥拉的秦朋和(Valdemar)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020 年,他们通过参与国际抗疫物资筹集、国际抗疫经验交流、火眼实验室海外援建等具体事务,为全球携手抗击疫情发光发热;2021 年,随着生活步入正轨,他们也踏上了崭新的人生征程,并于近日分别获得各自国家的优秀青年表彰,为中国和自己祖国之间的 " 民相亲 "" 心相通 " 贡献心力。

波黑姑娘为两国筹集抗疫物资多方奔走

" 太棒了,我入选今年家乡市长奖的杰出青年候选人啦!" 伊万娜在微信上发来信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疫情和工作的原因,我最近不能回国。不过我已经想好了,到时请我妈妈代表我去领奖。" 伊万娜解释道,对于已经与自己分别一年半的母亲来说,相信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就是她这段时间以来最大的慰藉。

▲伊万娜(左四)在中国筹集抗疫物资捐赠祖国波黑。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伊万娜之所以能获得杰出青年的提名,离不开她去年在中国那段非同寻常的经历。出生于波黑的伊万娜从上中学开始,她就积极参与公益,关爱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进入母校巴尼亚卢卡大学医学院后,她又多次获得政府奖学金。2019 年,伊万娜手持时任波黑总统的推荐信,申请到中国教育部的 " 卓越奖学金 ",并成为波黑近年来第一位清华留学生。

来到中国后不久,伊万娜就遇到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科研人员,她一直十分关注疫情的进展,并迅速把这份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她第一时间联系了自己的亲朋和老师,通过波黑驻华使馆获得了来自母校医学院和孔子学院的一批口罩,亲自送到留校的学生手中。

后来,随着国际疫情局势的日益紧张,她又开始为筹集医疗物资运往自己的祖国而日夜奔走。" 当时,全球防疫资源都比较紧张,随时都会面临价格、库存等变动,我每天都要记录很多信息,包括每个捐赠人的名字、工厂货源、各类图表等。" 因为信息太繁杂,伊万娜很快写满了一个笔记本,中间还夹杂了很多插入页,这本被写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就是那段经历的生动见证。不久,她就为波黑筹集到一批呼吸机、塑料面罩、红外线温度计和消毒用品等物资,并通过使馆顺利运回家乡。

获得清华大学医学院国际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后,她收到了来自深圳的热情邀请,成为了华大基因的一名基因组临床研发专家。" 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年轻活力、干净整洁、安全舒适,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我更感受到她生生不息的创新力,包括我所在的生物医药领域都在快速发展。深圳尊重人才,深圳政府也乐于倾听中外市民的心声,这一点尤其让人感动。" 伊万娜说。

在深圳,她很快融入了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在全身心投入科研的同时,她也不断为中国发声。在国内外媒体采访的过程中,她积极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中国抗疫经验,建议面对公共卫生危机加强国际协作,持续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球的、安全可靠的应急物资供应链。她多次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和国际会议场合呼吁:" 病毒无国界,只有人类携手并进才能最大限度地化解危机。"

" 未来,我打算回到祖国工作,不过我和中国的故事并不会画上句号。我想去孔子学院进一步学习汉语,也希望未来有机会带上妈妈来深圳看看。" 在伊万娜看来深圳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有很多机会。" 我的荣光源于在深圳的非凡经历。回国后,我希望把来自深圳的生物科技成果带回波黑及周边国家。我想以自己的努力,为增进两国的交流和友谊贡献一份力量。" 她说。

安哥拉小伙回到家乡援建 " 火眼实验室 "

从 2014 年获得奖学金赴华留学开始,秦朋和在中国至今已有 7 个年头了,如今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从浙江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后,秦朋和就来到深圳,成为华大基因的一名技术应用工程师,他肩负的任务之一就是火眼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技术培训和后期维护。

▲秦朋和(左二)带领安哥拉政府代表前往考察火眼实验室。

" 来深圳之前,我对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就是距离香港很近。搬来深圳以后,我逐渐发现了这座城市的漂亮和活力。深圳有很多外籍求职者、创业者,很多人都渴望在这里有一番作为,我觉得正是这种人人争先、充满活力的氛围让这座城市富有吸引力。" 秦朋和说。

去年 2 月初,新冠疫情发生,秦朋和主动请缨在深圳华大基因的核心实验室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当时他被安排上夜班,经常从 20 时工作到次日 8 时,连续数十天毫无怨言。去年 5 月,他和 8 名中国同事被派往非洲多地援建火眼实验室。在自己的祖国安哥拉,秦朋和与同事们在多地共计援建了 4 个火眼实验室,每日合计检测能力为 6000 份样本。

作为团队唯一的外籍人士,秦朋和除了本职工作外,还承担了很多沟通交流的工作。" 尽管我在非洲出生长大,但是医学和技术专业知识都是在中国学习的,所以很多专业名词我也不知道怎么用母语转述,为此我真的花了很大力气。" 秦朋和回忆。在漫长的海外援建过程中,他时刻努力充当着双方人员的沟通桥梁,不断为推进项目贡献自己的 " 硬实力 " 和 " 软实力 "。

从 2018 年回国至今,这是秦朋和两年来第一次踏上故土。尽管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母亲,但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出于对团队其他成员的责任感,秦朋和始终没有和母亲见面,对此,他的家人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我很想念妈妈,虽然我们身处同一片土地,但是不见面是对彼此最好的选择。除了工作,我就在居家隔离中打发时光。" 秦朋和回忆道。

经过一个月的并肩作战,随着项目进入尾声,团队其他成员陆续回国工作,只留秦朋和一人完成最后的项目收尾工作。" 从 8 月到 12 月,整整 4 个月时间我都是独自作战。最开始,我自己都不相信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工作,但事实证明这正是我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 秦朋和说,个人的进步不仅要归功于同事随时随地给予他支持和帮助,也因为祖国的期待和深圳公司的信任给了他力量的源泉。

" 去年,就在我刚刚 23 岁之际,能有机会对我的祖国和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重大。" 回顾去年不同寻常的经历,秦朋和十分感慨。" 同时,正因为我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参与了如此重大的事件,在安哥拉也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榜样,我现在已经算有点‘名气’了。" 秦朋和笑着说。

最近,秦朋和被提名为葡语国家最具影响力的 100 名青年之一,这是他继去年接受安哥拉政府颁发的 " 国家青年荣誉证书 " 后又一个重量级奖项。直到现在,秦朋和依然保持着几乎每个月都被安哥拉媒体采访的频率。" 大家都说在我身上看到了青年的希望,也通过我更了解中国,更了解深圳。" 谈及未来,秦朋和有着很清晰的规划,他说:" 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带着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回到安哥拉,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现在我还在积累当中。"

对于伊万娜和秦朋和来说,无论是选择留在深圳抑或离开,这座城市都已经成为他们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并将持续影响着他们前行的方向和追梦的步伐,而他们也将用各自的方式,不断为中国和自己的祖国之间交流互信付出努力。

深圳晚报记者 许娇蛟

相关标签

深圳 医疗 教育部 清华 驻华使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