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5-09
金城观丨60多年风雨变迁,兰州动物园要搬家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对于兰州人来说

几乎每个人心中

都留着一份有关兰州动物园的记忆

而且这段记忆里

一定充满着安逸与愉悦

小孩子喜欢去

是因为可以看到很多奇怪的动物

可以吃棉花糖

大人喜欢去

是因为可以看到孩子脸上流淌着的美好与喜悦

在那已经略显陈旧的记忆里

都还能依稀记得

在动物园里

走着走着就飘来的一种独特味道

孩子们一旦闻到了这种味道

就知道离心仪的动物伙伴不远了

于是

他们就开始

激动地拿着棉花糖一路小跑

……

近日

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史志专家邓明

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轻言细语中

细数了兰州动物园 60 多年风雨变迁

" 乱葬岗 " 上建起兰州动物园

兰州动物园地处五泉山公园西侧的二郎岗。东毗五泉山公园,南接龙尾山麓,西北为自强沟居民区,占地面积 66600 平方米。建园前岗上坟冢累累,荒草萋萋,还有一所破败的二郎庙。

1956 年 10 月底,兰州市文化局接受河南省青丰县民间第四流动动物团潘漫长等 11 人及东北虎、金钱豹、熊、孔雀、梅花鹿、狼、狐狸和各种鸟类 36 种 50 多头 ( 只 ) 动物,并入兰州市文化馆的鹿和豹各 1 只,组团前往陇东及宝鸡巡回展出。1957 年 6 月返回兰州。

同年 10 月 1 日,兰州市动物园正式成立,并由兰州市文化局移交给兰州市建设局园林科管理,遂迁入五泉山公园二郎岗,将二郎庙改为 30 间动物笼舍和简易铁笼,养、展览动物。兰州市动物园为科级建制,建园时职工 18 人。

" 动物园新建成时,其实并不似大多数人记忆中的那般整洁、美好,一开始地方比较小,动物也比较少。" 邓明略略抬起了头,那眼神仿佛在望向久远的一段记忆:" 因为工程是在‘乱葬岗’的基础上开建的,所以稍远的地方还能清晰的看到不少棺木与坟头,甚至园中的不少石桌石椅也都是就地取材,用的是明清时代留下的石碑。当时的保护意识很淡薄,也没有人想到对那些碑文进行抄写,那上面应该记载了不少珍贵的史料。"

" 那时兰州动物园有一种很有甘肃特色的动物就是野驴,长得又像驴又像马。" 他一边回忆一边告诉记者:" 还有多数动物也都是本土的特色动物,有猞猁、老虎、金钱豹、狐狸、狼、熊、孔雀等等,还有各种鸟类。后来,因为饲养环境的不断恶化,好多也都彻底消失不见了。"

5 分钱门票的 " 奢侈 " 享受

" 好多动物还是围在土墙之中,一张门票好像就是 5 分钱,但对于当时的家庭算是‘奢侈’的享受了,毕竟那时养活一个 5 口之家一年也就是仅仅 40 多元钱。" 邓明感慨地说:" 所以,一般家庭也都是仅仅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会选择逛逛动物园,差不多算是当时人们最好的休闲娱乐生活了。还有不少人由于收入的微薄舍不得买票入场,因为一斤面粉才 1 毛 8 分钱,一家人哪能舍得花这笔钱。"

" 因此,还有一些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就会绕过很远的农田,从今天皋兰山索道的位置翻墙进到公园里,再绕到二郎岗西面的自强沟找地方再翻墙跑进动物园。为此,后来那些土墙上面还专门加固了玻璃碴,便彻底杜绝了娃娃们‘免费’参观的希望。" 他笑着说。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动物园无法维持生存,于 1961 年划归五泉山公园,作为公园内部的一个班组,改名为兰州市五泉山公园动物园。1972 年至 1982 年,兰州市园林局全面改造动物园,将二郎庙笼舍改建成 16 栋动物笼舍,先后新建熊猫馆、猩猩馆、熊池、鹿苑和狮、虎、豹笼舍,引进 800 多头 ( 只 ) 动物,使动物发展到 80 多种 1286 头 ( 只 ) 。

" 动物园里一开始也做了一些绿化,主要是种植了玫瑰,还有一些灌木,环境也逐渐的和公园的整体环境融为了一体。" 根据自己的回忆,邓明还重温了当时动物园的自然环境:" 后来,周边还有住户开始乱打乱建,慢慢的抢占了动物园不少的地方。"

动物园在逐步拓展建设中成长

1985 年至 1989 年,五泉山公园实行承包,因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减少对动物园的投资,引进交换动物较少,不能改善饲养条件,加上动物老化,自然淘汰,饲养管理制度不够落实,经费不足,治疗条件差,致使动物只剩 50 种,144 头 ( 只 ) 。

" 改革开放以后,动物园的面积又得到了大幅度的补充,向东面和向依山的一侧都有拓展。" 说到这里,邓明开始用手在桌子上比划着,试图让记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所说的变化:" 随之,大量的设施也越来越健全,动物的种类更是越来越多。"

1989 年,兰州市园林局派工作组调查后,加强了对动物园工作的领导,新建斑马房、水禽池、动物食堂等,逐步使动物品种数量恢复到 69 种 700 多头 ( 只 ) 。

1992 年 6 月 1 日兰州市动物园重新成立后,新的领导班子制定了以发展甘肃动物为主、以西北动物为特色的建园方针和立足于就地发展、逐步达到中型省会城市动物园水平的发展规划(1993 年至 1997 年),并首先开始抓改善园容园貌和改善动物生存环境。

"1993 年,采取了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投资的办法,筹集了资金 100 多万元。" 邓明告诉记者:" 其中,在西面山顶上投资 60 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 1000 平方米的猴山,有 10 多个品种 100 多只猴子。一部分猴子在一个约 300 平方米的扇形池子里,游人可在池边尽情观看众猴趣戏。池东另有一排 10 间猴舍,里面单独饲养着红面猴、平顶猴、四川断尾猴等,游人可在栏杆外透过铁丝网观赏。猴山周围还有供游人休息娱乐的凉亭、茶座、电动车等。"

繁殖成功 " 世界三珍 " 引广泛关注

据邓明介绍,自 60 年代以来,动物园还先后繁殖了一批金丝猴、扭角羚、小熊猫、非洲狮、野牦牛、马鹿、孔雀、蓝马鸡、红腹锦鸡等珍稀濒危动物。为易地保护和发展珍稀濒危动物,1992 年重新建园后,还以动物园为基地,成立了兰州市珍惜野生动物繁育研究所,实行动物园、研究所一套班子,拥有技术人员 7 名。

同时,新建了兽医师和繁育场,以突出甘肃野生动物资源的优势和特色,抓种群建设和繁殖工作,走科技兴园、科技致富的路子。1993 年至 1994 年,成功地繁殖 4 只金丝猴,3 头角羚、2 只非洲狮、2 只蓑羽鹤、4 只狼、5 头野猪、2 匹矮马以及 200 多只孔雀、蓝马鸡、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初步建起了金丝猴、扭角羚、小熊猫、蓝马鸡、红腹锦鸡等 10 个动物小种群。

当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甘肃日报 ) 》、《兰州晚报》以及省、市电视台也都分别报道了兰州市动物园连续繁殖成功 " 世界三珍 " ( 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 ) 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动物园界的广泛关注。

建议旧址重建兰山书院、二郎庙

交谈中,邓明还就兰州动物园迁移后旧址的使用提了自己的建议:" 我觉得重建兰山书院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曾经兰山书院也是皋兰山下最大的书院。当然,也可以在旧址恢复当年的二郎庙,而且前几年雕塑家何鄂先生还都带着团队立起了庙里的塑像,这样不仅可以为五泉山公园再添一处文化内涵丰富的景点,还能表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念。若都能实现,便可与庄严寺形成‘儒释道’共存的独特景观。"

" 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在环境的绿化上多下功夫,避免再增加大体量的建筑,多种树,多养花,要尽量让环境变得更加典雅、舒适。" 邓明强调说:" 特别要说的是,动物园搬走以后旧址的工程实施一定要注意,很可能会挖出明清以来的石碑或古墓,最好文物部门能提前介入及时进行保护。否则,施工单位很有可能会将其重新掩埋起来,那样就太可惜了。兰州的历史资料本来就很少,如有新的发现定然都是十分珍贵的内容。"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 文 张润山 / 图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包学枫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相关标签

动物园 兰州 甘肃 丰县 西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