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5-11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指导科科长李美全:以行践诺担道义 十年坚守不言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李美全在入户核查情况。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 接下来 , 我也将继续努力奋斗 , 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不辱使命 , 不悔此生。"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指导科科长李美全

从 2010 年至今 , 历经第一、二轮扶贫 " 双到 " 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过程 , 在扶贫前沿阵地上 ,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指导科科长李美全已经连续奋战了十年有余。4000 多个日夜 , 从青丝乌发到两鬓渐染秋霜 , 再到发际线不断后移 , 李美全把美好年华献给了扶贫。为了贫困群众的脱贫奔康 , 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 , 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 或许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无论多苦多累 , 他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 , 一直在扶贫岗位上坚守着、奋战着。当看到昔日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 广大贫困户安居乐业 , 他便觉得自己在忙碌的扶贫工作中找到了人生价值 , 再繁忙的工作也甘之如饴 , 无怨无悔。

■李美全在入户核查情况。

勤学苦研 练就扶贫真本领

或许 , 从踏上工作岗位开始 , 李美全就已经注定了与扶贫的不解之缘。师范毕业从教之初 , 他就开始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学生 , 步入公务员行列后更是尽心尽力解决群众难题 , 浓厚的乡土情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改善父老乡亲生活的使命感是驱使他前行的力量。" 我生于农村 , 也长于农村 , 深知苦日子的艰辛 , 也懂群众对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深切期盼。"2010 年 , 广东全面拉开了扶贫 "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 的序幕 , 清远作为策源地更是责任重大 , 李美全便在此时毫不犹豫地投身扶贫。他还记得 ,2010 年 6 月 30 日 , 他来到清远市扶贫办报到当天 , 就赶上了广东省首届扶贫济困日活动 , 顾不上熟悉新环境 , 他立马进入了 " 战斗 " 状态 : 布置会场、协调部门、整理宣传稿件 …… 这样的忙碌 , 一忙就持续十多年。

让贫困群众告别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是党中央向人民群众许下的庄严承诺 , 也是一道旷世难题 , 尤其在实施第一轮扶贫 " 双到 " 之初 , 既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 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照搬 , 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李美全说 , 当时扶贫办的人手不多 , 任务却不轻 , 自己又是同事中最年轻的 , 常常一个人掰成几个人使用。到岗之初 , 他一个人就充当起业务员、资料员、组织员、指导员、协调员、宣传员等多个角色 , 忙得不可开交。面对全市艰巨的脱贫任务 , 他深知责任重大 , 也倍感压力 , 却从未打过 " 退堂鼓 "。" 经常十一二点才从办公室离开 " 李美全回忆道。刚开始 , 单位值守的保安还奇怪 : 为什么有个办公室总是忘记关灯 ? 几次下来 , 保安也渐渐记住了这个人。面对新的岗位、新的政策、新的行业 , 他有过担心 , 但更多的是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 不懂就学 , 把相关的政策文件、领导讲话、会议记录等全找出来 , 认真研读思考 ; 不懂就问 , 向省里专家发信息、打电话问 , 向领导同事请教 , 向周边其他地市的扶友咨询。

这样的挑灯夜战、勤学苦研 , 李美全逐渐成为扶贫工作的行家里手 , 成为扶贫业务的 " 活字典 "。这些年来 , 李美全参与起草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 , 包括 "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 实施意见、清远市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产业扶贫奖励办法、金融扶贫实施意见、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 …… 这些政策文件富有创新又切合实际 , 不仅为全市扶贫干部有序推进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 , 而且有效推动了脱贫成效的巩固提升。2020 年 10 月 , 李美全被抽调到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 ,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 , 他深入研究大量材料 , 短时间内熟悉掌握有关情况 , 圆满完成了重要文件提纲和文稿的起草工作 , 并得到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 李美全还笔耕不辍 , 把工作中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探索撰写成文 , 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公开发表 , 如《向改革要动力 以创新促发展》一文刊登在《民生周刊》上 , 并于 2020 年全国两会期间被《两会专刊》转载 ;《广东清远市 : 把握历史机遇 推进消费扶贫》一文刊登在《中国扶贫》杂志 , 为各地扶贫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李美全在指导扶贫项目的开展。

以脚丈量 雨打风吹总不误

贫有百样 , 困有千种。要确保上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 实地调研必不可少 , 所谓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李美全认为 , 只有真正地走到村里、走进村民家中 , 才能了解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 , 才能明白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十年间 , 他顶风雨、冒酷暑 …… 走遍了全市 85 个乡镇 1200 多个行政村 , 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贫困家庭 , 探民情、听民意、解民忧 , 现场指导驻村工作队落实具体的业务工作 , 解决困难群众一个又一个的生产生活难题 , 并时常激励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他至今犹记 , 当第一次走进贫困户家中 , 看到残破的房屋 , 看到人畜混居的场景 , 看到因病卧床的老人 , 看到孤苦无依的孩子 , 看到一双双身处困境仍对美好生活充满渴望的眼眸 …… 他深感扶贫的重要性 , 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念。为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 在认真落实扶贫保障政策的基础上 , 李美全带头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推陈出新 ; 为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 , 李美全开拓创新 , 与同事们一起探索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产业增收、金融扶持、就业培训、社会扶贫、内生动力等六大长效机制 ,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扎实基础。

" 清远市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2016 年仍有 261 个相对贫困村 , 近 13 万的贫困人口 ……" 李美全谈起清远的贫困状况了如指掌 , 说起每一项扶贫政策、帮扶举措均如数家珍。如今 , 再看清远的乡村 , 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美丽宜居 , 李美全感慨 :" 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 年底 , 脱贫攻坚迎来了终极大考 , 李美全带着考核组冒着寒风冷雨前去贫困户家中实地核查评估脱贫状况 , 贫困户一听到是扶贫干部 , 赶忙倒上热茶 , 由衷言道 " 感谢党和政府 , 感谢扶贫干部 "。群众的一句话 , 让所有的苦与累都变成了值得 , 李美全倍感欣慰与骄傲。

初心不改 重整行装再出发

近几年来 , 清远市脱贫攻坚成果丰硕 , 在省里一直位列前茅 , 李美全因工作表现突出 , 连续被省、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扶贫先进工作者、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同事眼中 , 李美全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干部 ," 李科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 , 遇到难题不退缩 , 遇到麻烦不抱怨。和他一起下乡 , 总是看到他随时随地掏出手机写材料 , 饭未吃两口、听到电话就放下筷子忙工作 "" 他身体力行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与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 生动地展现了什么是‘铁肩担道义 , 妙手著文章’ "。当被问及 " 作为一名坚守十年的‘老扶贫’ , 回想这十年的付出是否会感到后悔 " 时 , 李美全云淡风轻的一句 " 不后悔 " 让人动容。但是 , 谈及家人 , 李美全不免心怀歉疚 " 在十余年的扶贫生涯中 , 陪伴家人的日子相对较少 ……" 家人都很支持他的工作 , 让他可以全身心地扑在扶贫事业上。

回顾总结扶贫经验 , 李美全指出 ," 脱贫攻坚取得这么好的成效 , 在于我们建立了一套实用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清远市在市、县、镇三级均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 , 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各行业部门落实好帮扶政策 , 把脱贫攻坚目标责任层层压实 , 他说 , 如此才真正把各部门的力量凝聚起来 , 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帮扶工作的落地和完成。同时 , 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 , 清远市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 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社会扶贫、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 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 , 为清远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工作 , 李美全表示 , 脱贫攻坚探索出来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可以继续沿用、创新和完善。曾当过教师的他 , 深谙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的道理 , 认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 , 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至关重要。" 只有贫困户自己动手、自我脱贫的意识增强 , 才能丰衣足食 , 才真正脱贫。" 他说 , 经过这些年的帮扶 , 困难群众 " 等靠要 " 思想和 " 甘于贫困 " 的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 , 许多贫困户从满足于 " 有吃有穿 ", 到现在有了 " 奔康致富 " 的干劲。"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 在接下去的乡村振兴工作里 , 仍需要继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李美全说 , 清远市已经打下了这么牢固的脱贫攻坚基础 , 他相信今后的乡村振兴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清远市会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 接下来 , 我也将继续努力奋斗 , 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不辱使命 , 不悔此生。"

■采写 : 新快报记者 农艳芳

■图片 : 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