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5-11
深晚报道 | 香港计划在深圳河南岸打造“卫星城市”引各方关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无人机拍摄的深圳河两岸的深圳(右)和香港(左)。新华社资料图

日前,根据香港文汇报消息,香港特区政府向立法会申请共 10 亿港元,对新界北发展进行勘查研究和全盘的设计,打造边境卫星城市,计划容纳共近 30 万人口,并以此为载体发展创新及科技、物流走廊,预计可以从中创造约 6.4 万个就业机会。

目前,这份简略的报告引起了深港乃至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深港双城融合发展再添 " 新蓝图 "。对此,深港两地居民如何看待香港在深圳河南岸建造卫星城?这样的战略规划又将对深圳未来发展带来什么?相关专家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卫星城以世界先进理念谋篇布局,更是其推动港深更高水平的合作,携手深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行动体现。

深港居民 : 这是 " 惠民 " 的大好事

深晚记者注意到,卫星城的本质就是中心城市的战略性扩张,包括显性的城市占地面积扩大和隐性的城市文化气息扩散。规划中的香港新界北地块位于深圳河以南、与深圳福田区一河之隔,紧邻落马洲河套地区。这块紧邻口岸的地块被定义为 " 黄金腹地 ",明确指出香港新界北邻内地口岸,适合发展口岸经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上深圳皇岗口岸将会重建并实施 " 一地两检 ",将释出落马洲边境一块土地,使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新界北新市镇和文锦渡物流走廊的总面积接近 1500 公顷。

据悉,香港就新界北发展作勘查研究和详细设计,其中包括在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打造 320 公顷的 " 卫星城市 ",为港人提供约 3.1 万个住宅单位,容纳约 8.4 万名居民,最快 2032 年就可以有居民迁入。

香港在深圳河南岸建造卫星城,不管对香港居民还是深圳居民来讲,都是一件 " 惠民 " 的大好事,特别是对深圳市民来说,这也许就是打造深港 " 双城经济 ",讲好 " 双城故事 " 的又一新篇章。

香港居民陈先生谈到,香港建设 " 卫星城 ",首先可以把深圳河南大片空置土地充分地利用起来,长远而言可以解决香港土地匮乏的现状,这对于寸土寸金的香港来说,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另一位香港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在开发卫星城的同时,也创造了 6.4 万个就业机会,这扩大了深港两地的就业途径,给很多家庭能够有较好的收入,同时也会为深港 " 双城 " 的产业合作提供更多、更大的想象空间。

深圳多位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消息让人感到兴奋和期待,他们乐见其成。孙先生说,这样的战略规划可以更好地促进深港两地的居民经济、文化深度交流,深港双城融合再进一步。

2

深港双城经济将迎来新时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陈能军博士认为,香港卫星城的建设将吸纳世界领先城市建设理念,按照滨河新城功能定位和发展需要,建设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弹性城市、碳中和城市、共享城市,成为全球全新增长级,深港双城经济迎来新的时刻。

他说,对于香港而言,卫星城以世界先进理念谋篇布局,是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打造新的发展增长级的重要谋划,更是其推动港深更高水平的合作,携手深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行动体现。

对于深圳而言,在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可以为进一步推进深港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把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奋力建设好先行示范区提供新的重要契机。

陈能军认为,卫星城的规划与建设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深港合作再出发的重要机遇,在加强深港合作互补的同时,将形成 1+1>2 的效应,共同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同时,他表示,卫星城的建设也会成为大湾区建设的又一有力抓手,有助于实现深港推进规则机制一体化衔接,积极探索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商事规则等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人员、货物、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更加高效便捷流动。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联通。

他告诉记者,香港再出发必须摆脱发展路径依赖,打造 " 双城并进 " 的经济新增长极。滨河新城以新界北区为中心,沿深圳河向东西延伸,是高起点的现代化新城和香港北部经济中心,与南部的港九传统经济中心遥相呼应、联动并进,成为推动香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他认为,滨河新城对标国际最高的经济自由开放标准,强化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是世界自由度最大、开放程度最高、营商政策最灵活便利的综合型经济先行区,是全球投资、贸易、创业的最佳目的地。

陈能军谈到,深港合作当前正处于 " 内生增长 " 模式。" 未来的这一片区在产业上打造高端制造与现代商贸综合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及配套区、智能物流与国际水上运动休闲区、自然和乡村保育区。" 他解释,这些规划与深港合作的 " 内生增长 " 模式不谋而合,将会是深港合作升级的重要动力。

深港要坚持探索合作新机制

深港两地如何探索合作的新机制,深圳技术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赖明明谈到,对于 " 卫星城市 " 的出现,深港必须深入系统研究深港边境地区合作所涉及的口岸建设与口岸经济带发展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例如:口岸轨道接驳问题,商贸、服务产业布局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目标为引领,按照 " 一盘棋 " 思路,制定深港边境经济带发展规划。深圳要发挥深港政府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

记者注意到,2021 年 4 月 19 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指出,国家将优先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可见,国家对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寄予厚望,并给予大力支持。香港探索特区中的特区,应主动对接国家 " 十四五 " 规划,优选深港边境合作发展,积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 " 参与者 " 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 " 促成者 "。

对于如何推动深港边境区域合作,赖明明建议,要始终坚持双赢原则,坚持产业引领(产城融合)的思路,坚持探索、创新合作新机制。要把深港边境合作区作为 " 特区中的特区 " 进行规划与建设。不要把深港边境区域合作仅仅局限在两个城市产业与商业布局合作的层面,而要从国家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及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继续探索 " 一国两制 " 框架下深港合作新模式的高度。其核心是坚持深港合作双赢的原则,要考虑合作区域的定位与深港其他区域定位的差异化。

" 要坚持产业引领,把深港边境合作区作为发挥深港禀赋优势的新引擎。在这个合作试验区内建设免税购物中心、自贸加工区,以及发展相配套的电子商务、时尚产业、品牌产业、高科技创新产业。" 赖明明说,要重视深港边境合作区的顶层设计,深港边境合作区不仅可望成为拉动两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可平衡发展的新引擎,而且有条件打造成为香港除港岛、尖沙咀以外的城市 " 新客厅 "。且这个 " 新客厅 " 的定位与香港中环金融中心的定位不重复,既不会形成互相竞争格局,且可以提升香港居民的就业,成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产业新增长点。

深圳晚报记者 高申现

相关标签

深圳 香港 卫星 粤港澳大湾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