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起身,再鞠躬,再起身 …… 三年前的这件事,至今仍让徐福琴记忆犹新。2018 年的一天,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 " 区人民医院 ")的重症监护室(ICU)门口,一个身影引起了众人的注意。这是一位 40 多岁的中年男子,他身着病号服,拄着拐杖,被人搀扶着站在角落里,他不说话,只是每看到一位从 ICU 出来的医护人员,就会深深地鞠上一个躬。
每鞠一个躬,都代表着一声谢谢
" 这不是陈先生吗?他怎么在这?" 一开始,龙岗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大内科护士长徐福琴一直忙碌着并没有留意,看到后赶紧过来搀扶。陈先生几天前发生车祸被送到医院急诊,由于大出血在 ICU 住了四五天,病情稳定后已经转入普通病房继续留院观察。
" 我这条命是你们救回来的!" 陈先生握着徐福琴的手,激动地说:" 知道你们很忙很辛苦,我不敢按门铃,怕打扰你们工作。" 他说,他不知道该如何回报救命之恩,就用鞠躬这种方式向每一位医护人员表达感谢。
" 您的感谢我们收下了!您快回病房好好休息吧!" 徐福琴劝道。可陈先生不听,就这样每天都来 ICU 门口默默致谢,从一开始被家属搀扶着来,到后来自己一个人拄着拐杖来,一直持续到他出院。
徐福琴自 2003 年开始从事护理工作,在急诊科工作 6 年后转到 ICU,至今也有十多年了,那时,区人民医院的 ICU 才刚刚筹建," 通过我们的努力,患者从病情危重慢慢好转到病情平稳最后健康出院,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徐福琴说。
做医生的左膀右臂,挑战生命支持神器ECMO
" 准备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手都在发抖,上机之后看到那么粗的管子,那么多的血被引出来,流速又那么快,如果管子脱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说起第一次配合操作体外膜肺氧合机器 ECMO 时的情形,徐福琴依然能回忆起当时的紧张情绪。作为一项高端生命支持技术,ECMO 管理难度很高,随时需要密切监测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对医护团队要求极高。
2019 年底,徐福琴所在的 ICU 科室第一次为一名心梗患者用上这一生命支持神器。患者用上机器的第一天,徐福琴和 ICU 主任、管床医生护士 24 小时守候在医院。后又帮助患者度过了多种并发症难关,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顺利转出 ICU。
▲徐福琴和 ICU 主任余雪涛。
"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团队里高年资的护士承担了护理工作,毫无怨言日夜坚守;同时,低年资护士也在主动积极地参与,观摩学习,整个护理团队团结一心,将来会做出更好的成绩。" 徐福琴在这次病例成功后对团队充满了信心。
▲徐福琴传授临床经验。
如今,ICU 的 ECMO 病例已经达到 8 例。前不久,她和 20 多名同事一起在胸痛中心介入室的手术台上,为一名心跳骤停的患者轮流边按压边置管上机,一刻不停。在现场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他们有条不紊,成功给患者用上 ECMO,为挽救生命赢得了时间,最终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完全康复出院。
▲徐福琴在患者病床旁为护士示范操作。
同事们的坚强后盾
"ICU 可以说是医院救治患者的中转站,也是其他科室的坚实后盾。" 急危重症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前都是在 ICU 治疗,每天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让每一位 ICU 护理工作者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锻炼出了过人的能力。
ICU 是出人才的地方。ICU 的护理人员不但要经过 6-7 个月的层层考核培训才能独立上岗,长期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经验,也让她们积累了丰富的急救技能和处理突发情况的应急反应能力。徐福琴的科室已经走出好几位优秀的护士长," 给医院多培养人才,把 ICU 的经验带到其他科室,为患者更好地提供服务,我很自豪。"
▲徐福琴和她的护理团队。
"ICU 护理工作是良心活。" 急危重症患者几乎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护理工作是否到位?对患者有没有真正用心照顾?" 要让自己的良心过得去。" 徐福琴说,她会对每一位新入职的同事这样讲。
深圳晚报记者 程文丽 通讯员 夏哲璇 钟美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