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历二月二,正是 " 文昌阁 " 迎来庙会的前一天,我有事回了趟老家,也顺便观瞻了魂牵梦绕的 " 文昌阁 ",虔诚礼拜了阁内供奉的两位神君。
文昌阁,是我们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阁举办庙会的日子。这一天,很多的人行走在平日里空旷的村道上,有本村的、邻村的,也有从其他乡镇赶来的,甚至还有从省城专程而来的。人们来到文昌阁前,在负责人的指挥下,顺着西侧的、仅有一米多宽的台阶上下,像鱼儿一样穿梭着。本来就有些局促的文昌阁,变得很拥挤。敲击磬儿发出的声音、人们的言语声,伴着燃香的味道,从阁楼里传出来,飘荡在阁楼的上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文昌阁的香火格外旺盛。
文昌阁,我们村的很多人叫它 " 楼 ",或者 " 阁 "。之所以这样称谓,我想,是因为很大程度上是跟 " 庙 " 或者 " 寺 " 相比较,文昌阁不同于它们的缘故吧。我们当地的寺庙多建在平地或者山上,都是一层建筑。而文昌阁不叫文昌庙,是因为它是一个二层建筑,祖辈们知道应该以 " 楼 " 或者 " 阁 " 称谓更为准确,所以就延续下来这种称谓。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测。
文昌阁是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整个建筑分为两部分,一层是台基,二层是阁体。台基呈棱台形,就像一个倒扣的 " 斗 "(量具),全用青色方砖砌成。在台基南北正中是一个拱形的通道,便于通行。以前,这个通道能通过一辆卡车,后来维修时,为了阁体安全,进行了通行限制,现在仅能通过一辆轿车。阁体建于台基之上,东西两侧由山墙撑起,南北两面则是柱子撑起房梁,木质门窗跟柱梁连在一起,南北通透。柱梁相接的地方,都是榫卯结构。那些房梁和门板上,彩绘着美丽的图案。南北房梁的正中,悬挂着本村两位现在已八十高龄的退休教师在二十多年前书写的匾额,黑底鎏金字,既古朴美观,又庄重肃穆。南边是保正邦老师用行楷体书写的 " 阴鸷觉世 ",北边是王重玉老师用行草体书写的 " 鳌头托足 "。阁顶的两泼水飞檐房顶,由于长年的风吹日晒,那些青瓦已然变成了青褐色。阁顶四角翘起,檐牙高啄。东西方向的屋脊上,石刻的两条龙共同扑向中间的石珠柱,形成 " 二龙戏珠 ",极具动态之美,活灵活现。
(网络图片)
沿着台基西侧的台阶上去,从拱形小门进入,就到文昌阁了。
文昌阁由于南北留有回廊,东边还有一间狭长的厢房,整个主体部分仅有一间房子大小,显得有些狭窄。在这不大的空间里,供奉着两位掌管文运和考运的大神——文昌神君和魁星神君。两尊泥塑彩绘的神君被供奉在阁楼的正中,背靠着背。文昌神君面南高坐,慈眉善目,头戴乌纱帽,身着大红袍,黄色披挂,双手执一笏板,身后的屏风上彩绘着一片红光、五色祥云图案。魁星神君面北而立,头顶光秃旁有黑发,双眼圆睁,龇牙咧嘴,身着蓝衣红裤,红色披挂,左手执书卷蜷曲于胸前,右手执毛笔,高举于头顶右侧,一条红色的带子在两手和后背间飘动,赤着双脚,一脚踩着鳌头,一脚踩着礁石,给人威严之感,身后的屏风上彩绘着青山碧波、高天明月图案。
听老辈人说,文昌神君主管文运,能保佑读书之人宏图大展,吉祥如意;魁星神君能护佑莘莘学子金榜题名,一举考中。当然,这些说法都是老人们根据两位神君的传说,来勉励后人勤勉读书上进的。在一个长期以来以农耕为主的社会里,就是希望后辈们好好读书,光耀门楣,能有好的前程。人们供奉神君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有时我也常想,如果不好好读书,即使给二位神君烧香叩头,都是枉然。当然,这是我的想法,并非是对尊神的不虔不敬!
说起文昌阁,已经是我们村里 " 高寿 " 的建筑了。它建于何时,我们的县志里没有记载,村里没有村志,更是无从得知。即使现在村里有几位九十高龄的老人,也说不准是哪个时候修建的,只记得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听他们的父辈们说起过修建这 " 阁 " 的事。我推测,文昌阁到现在大约有 130 年的历史,或者比这个时间还要早些。
传说,在文昌阁还没修建的时候,我们村上的牲口,尤其是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骡、马、牛,不知何故,接连死去很多。突如其来的祸端,就连村上远近闻名的中医大夫也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有人找来了一个阴阳先生,想从风水的角度来解决问题。阴阳先生通过堪舆,说问题就出在我们村的风水不好,要解决问题不难,就要修庙,修得越高越好。于是,就在现在的文昌阁的位置上,举全村人之力,修建了这座阁。这阁楼,修出来之后,供奉了牛王,被人们称为 " 牛王阁 "。
" 牛王阁 " 建成后,村中的牲畜再没有出现过意外死亡的情况,村民们都说 " 牛王阁 " 很灵验。于是每逢初一十五,阁里香火不断,村里倒也平安无事。
(网络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每个村的学校都设了初中,我们村里学校的教室有限," 阁 " 成了一间教室,里面有初中的学生们上课读书。每当我们这些毛头小子在下面玩耍的时候,就能听见空中传来的琅琅书声。
八十年代初,我们上小学读书的时候,村里的初中被撤除了,初中生集中在乡镇中学读书," 阁 " 中不再有读书声了。村里的一个村民,头脑灵活,买了台彩色电视机,摆放在 " 阁 " 内,每晚播放电视,前来看电视的人,每人收两分钱。这样," 阁 " 也没有闲置着,还成了人们劳作一天后消遣休息的场所。
近百年的风雨剥蚀,原来的 " 牛王阁 " 显然变得老态龙钟了。八十年代末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看到这个建筑已然破旧,就自发募捐修缮。一方面是希望这座百年之 " 阁 " 护佑村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这座村中的标志性建筑能够风雨如磐,保留建筑风格,毕竟它是我们县域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建筑。在这次修缮时,整个台基、阁楼从加固到装饰,从塑神到挂匾,保留了阁楼的原来风格。这里曾经作为学子们学习的地方,有人建议塑文昌、魁星二位神君,希望村中多出人才。倡议提出,村民们很是支持,就有了重塑神君,悬挂匾额的新布局,也就有了 " 文昌阁 " 的称谓,一直沿用到今。
" 牛王阁 " 到 " 文昌阁 " 的变化,不仅是称谓上的一种变化,更是人们思想观念上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人们对知识渴望的一种表现,是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一种精神诉求,更是人们对后辈给予厚望的一种体现。
柳生魁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