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3 日上午,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在深圳会堂开幕。今年,市政协在开幕大会后首设 " 委员通道 ",六名市政协委员站在深圳会堂北通道的红毯上,逐一回答媒体记者的现场提问,话题涵盖产业转化、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性别平等、青年服务、文化原创等领域,展现了委员精神抖擞的履职风采,营造了开放透明的会议氛围。
▲陈志列(左)、樊建平(中)、阮双琛(右)。
陈志列:
建议租用民营企业产业园区促进产学研转化
来自工商联界别的陈志列委员在现场回答了记者关于民营企业应如何在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他说,去年,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吹响了解决 " 卡脖子 " 基础研究的 " 冲锋号 "。
" 深圳在建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我国的第四个,其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创新成果产业化,这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优势所在。深圳的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已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应用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已成为中国的一面旗帜。"
陈志列建议,深圳目前不必再重复规划建设科技成果的转化用地,而应当充分利用深圳民营高科技领军企业的产业园区,以 " 租用代替新建 " 的方式,使政府投入的资金在短期内迅速获得成果回报。他说:"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全市近 1500 家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创新平台,整合产学研的创新资源,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的联盟,让深圳早日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樊建平:
深圳应利用区位优势建设国际化的科创中心
来自科学技术界别的樊建平委员此次聚焦源头创新领域。他表示,深圳民营经济非常发达,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已经打造了一张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闪亮的名片。但是在国际竞争方面,深圳在原始创新领域还存在短板。他建议,政府应该在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大部署,同时突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全国其他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区别。
" 我们不仅要追求原创性的科技,同时突出两个自身特点。一是突出产业化的特点,让我们的科学技术成为产业源头创新的策划地;二是突出国际化的特点,利用好深圳的区位优势,在科学城里建设国际化的科创中心,建设在国际上对产业有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 此外,樊建平建议,还应建设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把教学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让研究成果和人才源源不断地向深圳的产业链渗透。
阮双琛:
人才评价工作要避免 " 一把尺子量到底 "
来自教育界别的阮双琛委员关注的是人才问题。他在回答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引进各类创新人才这一问题时表示,深圳要进一步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各类紧缺、重要人才,同时也要加强和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当下和未来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个性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探索高等教育的深圳模式,鼓励应用型、职业型、研究型大学找准定位,百花齐放。
" 在衡量人才方面,我们也必须对人才引进的标准进行科学分类,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职业年龄的人才,制定差异化的人才政策和评价标准,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
同时,他还强调要加大力度吸引青年科技人才。"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具活力、创新力、想象力的群体,我们对科技人才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把深圳打造成一流青年科技人才向往的聚集地。"
▲易玉琨(左)、廉思(中)、于爱成(右)。深圳晚报记者 许娇蛟 摄
易玉琨:
希望用好特区立法权 完善性别平等政策法规体系
来自妇女联合会界别的易玉琨委员今年关注的重点是性别平等问题。她说,性别平等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今年以来,市妇联为了推动性别平等工作落到实处,在全国率先推出两项促进性别平等的指南——致力于消除广告领域性别歧视的《深圳市广告性别平等审视指南》和致力于防范日常工作生活中性别骚扰的《深圳市防治性骚扰行为指南》,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易玉琨建议,推动性别平等要从三个 " 更 " 字上下功夫——更持之以恒地提高性别平等意识,更大力度地推进立法,服务更精准直达。
" 我们希望让性别平等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用足、用好深圳特区的立法权,加大性别平等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比如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实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细则等。同时,希望深圳发挥高科技的优势,打造针对妇女儿童和家庭的‘云服务’模式,让妇女工作更智慧、更高效。"
廉思:
建议根据各类青年的特征分层提供城市服务
来自社会科学界别的廉思委员现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针对城市应如何为青年一代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的问题建言献策。他说,2017 年,深圳于全国率先提出建设 " 青年发展型城市 ",这是对城市和青年关系的全新定位。随着城市间人才增量的竞争加剧,深圳对青年的比较优势正在面临新的挑战。
" 深圳不是青年的‘客场’,而是青年的‘主场’,要保持对青年的强大吸引力,应当加强对各类青年的深入研究,根据不同青年群体的时代特征,分层分类地有效施策。" 廉思说。
廉思建议,对于高端青年人才,城市服务应以打造职业场景为内容,以提升职业待遇为内容;对于各类青年技能人才,应当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帮助他们拓展上升空间;对于来深圳发展的港澳人才,要思考如何帮他们建立更深度的社会关系网络,让他们在深圳不仅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提升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于爱成:
建议深圳设立专业的文化艺术奖项
来自文化艺术界别的于爱成委员认为,过去 40 多年的发展,让深圳的公共文化、群众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基本同步。但是文化领域的原创能力相对不足,名家大师数量不够,艺术领域杰出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有待扩充等问题依然客观存在。
他建议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优化对精品工程的扶持,对作品多一点耐心。此外,他建议深圳设立专业的文化艺术奖项,对在全国获奖、为深圳争得荣誉的文化工作者给予鼓励,同时梳理和更新文化人才政策,拓宽人才享受政策的覆盖面,为深圳建设 " 城市文明典范 " 夯实基础。
深圳晚报记者 许娇蛟 王新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