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3 日上午,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博研教育、深圳企联联合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第二期活动精彩开讲,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尖端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甄崇礼,围绕 " 氢能产业:创新模式与前景展望 " 发表主题演讲。
活动由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主持,150 多位来自企业界、投资界、科研界等领域的精英人士到场交流,近 30 万人通过腾讯新闻的直播参与了活动。本期活动得到深圳市同心俱乐部、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深大校友会、武汉大学深圳校友会、吉林大学深圳校友会等的大力支持。演讲结束后,甄崇礼院士、博研教育的徐晓良院长就大家关心的氢能产业相关问题与线下线上的听众做了交流。
此次演讲,甄崇礼院士围绕氢能产业的实施背景、氢能产业链、氢能产业的创新模式、氢能产业的前景展望等方面分享了他对当前氢能产业发展的看法。
未来从碳能源转向氢能源是大势所趋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 :"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甄崇礼院士认为," ‘碳达峰’不难,但‘碳中和’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想要实现 " 碳中和 " 的目标,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可以做得到,没有别的方法,而氢燃料电池以氢气为动力来源,能量密度是汽油的 3 倍,优势明显。从人类过去百年的能源进化史看,其本质上就是碳氢比的调整史,氢含量越高,能量密度越高,未来从碳能源转向氢能源是大势所趋。
在甄崇礼院士看来,中国发展氢能产业不仅面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能源安全的因素。中国现在的能源结构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依赖化石能源,比如石油。中国进口原油从 2018 年开始已经超过了 70%,已突破国际石油安全警戒线。因此关注新能源的创新和应用,符合中国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短时间内中国有望在氢能领域做到世界领先
全球各大国家在氢能领域已展开了激烈的技术竞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欧洲等都对氢能源产业进行了规划布局并力争形成标准引领者。目前,中国在全球氢能竞争中尚未占据优势地位。
甄崇礼院士指出:" 中国在核心材料、零部件、重大装备和工程等方面存在不少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 "。但是,中国也有着其他国家尚不具备的发展优势,如:全球最大制氢产能和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可开发量、城市 / 港口的交通运输较为集中、产业链和标准规范已初步经形成,此外,中国还具备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发展氢能的主观优势,预期到 2023 年,氢运输行业的投资将超过 170 亿美元。
在甄崇礼院士看来,尽管中国目前在技术上并不是领先,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足够的技术和科研能力去把不同氢能技术的产业连接起来,将氢能用起来,同时,中国应用场景广大,企业也有应用新科技的热情。成功的氢能商业应用需要企业跟政府政策的相互配合,还有对国家规划强而有力的执行。这方面中国是比较占优势的。
他分享了自己在国外国内从事研究工作的经验," 我在国外做研究遇到一些难题,不是在科研方面,而是在跟企业的有效合作上。企业缺乏主动性和危机感,这很影响科技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企业很愿意改善和改进他们的技术,基本上都会很主动地来找我,不用我去敲门。"
通过锂电与光伏产业的发展经验判断,甄崇礼院士认为 " 中国绝对有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世界领先 "。
未来氢能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水平
近年来,我国氢能行业发展政策体系创新驱动力正从 " 自下而上 " 向 " 上下协同 " 转变,这一改变有利于加快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政策法规完善。
氢能产业也将被列入 " 十四五 " 期间能源技术装备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十四五 " 期间," 碳达峰 " 和 " 碳中和 " 将催生氢能行业发展需求,有助于推动建成符合国情的氢能标准法规和产业政策体系。
未来我国将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逐步构建完善氢能供应保障网络,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此外,氢能可与电能互变、互通,可有效耦合传统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在工业、交通、建筑、能源等各个领域可实现产业规模化应用,提高氢能产业链配套能力,氢能产业发展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未来,随着终端产品应用场景愈加丰富,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可带动 33 万亿元的产业链,并会催生大量千亿规模的企业,甚至部分万亿企业。
2050 年,中国将进入氢能社会
氢能是一种柔性的 " 绿色 " 能源载体,可以一次性获得并可以长期储存,可以通过氢能燃料电池的技术整合成为电、热、气网一体化的结合点,是大规模消纳新能源,实现电网和气网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基于氢 " 可循环 " 流通的本质特征,氢能可以说是一种 " 能源货币 ",被认为是同时解决能源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最佳途径。
甄崇礼院士预测,在 2050 年时全球氢能将实现真正普及。那时,全球能源互联网将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以电为中心的格局,能源转化和利用将面向高效化、低碳化发展。氢能也将推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从传统化石燃料向清洁低碳燃料转变。到 2050 年,中国将进入氢能社会,对能源体系、国民经济、个人与社会生活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深圳晚报记者 汪仕林 通讯员 郭晓鸥 实习生 刘泽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