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1-05-17
2000年前的贵州人,看现场演出听说唱那也是常有的事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没有电也没有网络,2000 年前的贵州人是不是很枯燥?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汉代的文艺青年可不比现在少,看现场演出听说唱那也是常有的事情。

人们总觉得古代是落后的,可是汉代也有快递员,而且在送货过程中,还能享受温暖的双人小火锅;汉代也有工厂,且产品销量还不错。

其实,汉代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枯燥,想要穿越到汉朝,那是现在还无法实现的梦。想要了解汉代的贵州,那就请跟着我们的文物一起去看看 2000 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A 文艺青年的即兴表演

12 号墓的主人是一个十足的文艺爱好者,陪葬品中发现了 8 件艺术陶塑,它们只有十几厘米高,姿态各异,有的说唱、有的抚琴。

每逢休假,文艺青年们可能会选择去看一场演唱会、听一场乐队现场、或者听一次传统相声。

如果穿越到 2000 年前,汉代的文艺表演也一定不会让文艺青年们失望。考古工作者们在贵州的汉墓里发现了说唱俑、抚琴俑、跳舞俑 …… 热爱文艺的汉人甚至在死后,也要将文艺工作者们象征性地带到地下。

1972 年,考古工作者们在黔西县林泉区野坝和罗布夸等地清理发掘古墓十余座。其中,12 号墓的主人是一个十足的文艺爱好者,陪葬品中发现了 8 件艺术陶塑,它们只有十几厘米高,姿态各异,有的说唱、有的抚琴。

在贵州省博物馆 " 历史贵州 " 展厅的陈列柜里,有一个瘫坐在地上的陶俑,他仰着头嘴微张,一只手轻轻地抚在脸上擦拭落下的眼泪,似乎在控诉着什么。

弹琴俑和听琴俑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在东汉十分流行的说唱俑,他们才是名副其实的 " 老戏骨 "。说唱是东汉民间的一种表演形式,表演全凭一张嘴,张口便来,一抬眼一举眉都是戏。和时下流行的嘻哈说唱表演形式虽大相径庭,但也有颇多相似之处,一段 "freestyle"(即兴说唱)对于这些汉代 " 老戏骨 " 们来说应该也是家常便饭。

除了听说唱,12 号墓的这位文艺爱好者还是十分喜好歌舞表演:一个跪坐在地上的抚琴俑是男子模样,身着右衽长袍,古琴摆放在双膝上,双手抚琴低头颔首。

和抚琴俑对应的还有一个听琴俑,这是一名女子,发髻高束,同样身着宽袖长衣,身体略微朝前倾,头向右歪,右手轻轻放在耳旁,从微笑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她一定听到了美妙的音乐。

说唱俑

一男一女,一人弹琴一人欣赏,这种令人歆羡的高山流水之情埋藏在古墓 2000 多年前,直到现在才得以在博物馆中面世。

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还有舞蹈俑。他穿着圆领长衫,屈膝下跪,右手扶膝左手扬袖,上身微微后仰,好似音乐已经渐渐响起,他正跟随着节奏曲跪急速旋转。一改舞蹈的柔美,男子的健壮让舞蹈变得动感有力了起来。

舞蹈俑

值得一提的是,芦笙这一乐器在汉代就已出现。1995 年,在金沙后山乡古坟坝村发掘了一座东汉画像石墓。

画像石刻上,一名男子头戴斜顶帽,手中握一个很像芦笙的乐器。画像中,随着音乐响起的还有一名翩翩起舞的女子。

B 快递员的双人小火锅

根据铭文 " 武阳传舍比二 ",可以推断这是以前给快递员做饭的炉子。因为 " 传舍 " 是快递员或者官员路过 " 传 " 时的住所。

" 亲,快递已经给您放在值班室了,请尽快收取。" 对于爱网购的现代人来说,快递员可能就是那个每天和你发短信最多的人。今天买的东西,可能明天就能收到,甚至当天到。这在 2000 年前是天方夜谭,但是汉代的快递行业也有自己的方法尽可能提高业务水平。

汉武帝时期,包括贵州在内的 " 南夷 " 地区就开始设置 " 邮亭 ",从此,西南地区建立了一套 " 邮、亭、驿、传 " 的交通制度。其中 " 传 " 是最小的单位,当时已经遍布全国。这其实相当于我们大家熟知的驿站制度,主要用于传递官方文书和情报,同时也作为古代官员出差的住所。

贵州博物馆的文物中,有一件就来自于 " 传 ",它是来自赫章可乐遗址的 " 武阳传舍比二 " 铁炉。这是一个做饭用的炉子,体积不大,高 22.2 厘米,炉身口径 22 厘米,看起来应该和现在的单人小火锅差不多大。

武阳传舍比二铁炉

铁炉设计十分巧妙。炉子口沿还有 3 个固定炊具的小锅撑,底部有四个小孔,起通风作用,炉底有三足,立在一个可以装死灰的大托盘上,托盘下面也有三足,这样既方便卫生,又可以起到隔热的效果。

而这样的炉子其实有两个,因为上面的铭文 " 比二 "。这说明这可能还是个 " 双人小火锅 "。而 " 武阳 " 是地名,在今四川眉山,说明这个炉子四川古武阳造的或者是从属于武阳的驿站传舍所用,无论是哪一种可能,这都说明两汉时川贵间有驿道相通。

根据上面的文字 " 武阳传舍比二 ",可以推断这是以前给快递员做饭的炉子。因为 " 传舍 " 是快递员或者官员路过 " 传 " 时的住所,这相当于现在某些单位还设得有的招待所。" 传 " 是快递员或者官员路过歇脚换马的地方,相当于官方邮局。而那时的快递员,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也算是国家事业编制人员。

虽然有编制,但是和现在的快递员们比起来,待遇就差太多了。风餐露宿不讲,还得冒着生命危险。在运送朝廷的文书和情报时,如果稍有差错或是速度慢一些,轻则受杖责或是坐牢,重则丢掉脑袋性命不保,实实在在的高危行业。而且,当时的平民百姓是不能从官方邮局寄件的,快递员可能也很难有月收入上万的机会。

C 因地制宜的汉代农业

贵州历来是高原地带,地势高低起伏,素有 " 地无三里平 " 之说。想要在这个地方发展农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代的贵州农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不仅能种地,还同时发展了林业、渔业。他们将这个好办法复刻在模型中随葬,这让现代的我们也能看到汉代农民的智慧。

陂塘稻田模型

在兴义的汉墓中 , 曾出土了一件陂塘稻田模型。模型呈圆盆形,盆内一道堤坝将陂塘、水田分为两部分:一半为陂塘 , 一半为水田。

陂塘内,种得有荷花,荷叶上开着一朵荷花,还收获了一片荷叶。荷叶下,两尾鱼若隐若现。一旁的水塘被田埂分隔成形状各异、面积不等的四小块 , 每块田里刻有整齐的秧苗 , 长势喜人,来年一定是个好收成。

由于种植稻谷的都是水田,田内设计有通水缺口;陂塘与水田之间有一个通水的涵洞,这样的灌溉方式,可以保证水会从一块田流入另一块田,直到每块田都变成相同水位。涵洞上立一小鸟,展翅欲飞。还有九株刻在盆内的树木围绕着陂塘与水田。

这样的种植模式,在贵州并不少见。在兴仁汉墓里的陂塘稻田模型里,塘内养有草鱼、鲤鱼、田螺、莲蓬、荷叶、菱角,还有一个水田里还没有种上农作物,但里面有不少青蛙和田螺。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陂塘稻田模型上刻划的整齐有序的秧苗,证实了贵州在东汉应用了育秧移栽技术,也就是俗称的 " 插秧 "。汉代种植水稻一般采用撒播方式,东汉出现的 " 插秧 " 技术,既提高产量,又可节省农田。这是贵州水稻栽培技术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是贵州汉代农田技术的重要进步。

据了解,贵州出土的陂塘水田模型数量虽不多,但其中两件圆形的水塘稻田模型并不多见。除了贵州、云南外,南方各省出土的陂塘水田模型中,绝大多数为长方形。

有专家推测,云贵高原有 " 地无三里平 " 之说 , 两省的山地、高原约占全省面积的 93% 以上,仅 6% 为星罗棋布的山间盆地,在狭小的山间盆地发展稻作农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两省的陂塘水田不可能如南方其它省区那般规则,于是因地制宜,将模型形状制作成圆形,以表达一个山间盆地的地理环境。

D 汉代工人的精湛技艺

如果穿越回 2000 年前的工厂看看会是什么样?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普安县铜鼓山中不断有发现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工具。1978 年,经过调查证实,普安县铜鼓山是一处古文化遗址,相当于当年主营青铜器冶铸的工厂。

青铜器铸造工艺

1980 年,博物馆考古队组织了铜鼓山的第一次发掘,历时约 2 个月。经过整理,出土了 600 余件陶器,石质工具近 90 件,青铜铸造的内模外范 40 余件,以及铸造残留的铜渣 10 余件,多件骨器、铜器、铁器等。还发掘出了房屋遗址,以及生活垃圾的残留物。

当年铸造青铜器分为制模、制范、浇注、修整四个步骤。制模的原料可选用陶、木、竹、骨、石等质料,也可以用已经铸好的青铜器。当中,在制范步骤时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

铜鼓山遗址 制造出的铜戈 铜剑

铜鼓山遗址 制造青铜器使用的工具

浇注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工人需要将上千摄氏度的铜液注入浇口,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修整就是去掉陶范后的铸件,经过锤击、锯挫、錾凿等多道工序将原本凹凸不平的边角盘顺溜了。

贵州省博物馆的陈列柜里简单地展示了这五个步骤中所用到的工具,包括剑颈模、石范、石刀、铃范、坩埚等等。使用这些工具,博物馆展示了当时工人制作的铜戈、铜剑等兵器。有意思的是,在不少兵器上发现有特殊的 " 心 " 形纹路,这可能是一种装饰,也可能是当时的防伪标志,看见标志就知道兵器是这个工厂制作的了。

青铜兵器

除了兵器,工厂还会制作戒指、鱼钩、铜铃等生活用品。根据周边古墓的发掘,陪葬的不少兵器和生活用品都和工厂的产品相似。

根据当年的考古报告可以推测,2000 年前窑址的工人们工作环境并不舒适,工作间就是用草和树皮做顶的棚子。烧窑的灶有单眼灶也有双眼灶。由于当地盛产螺蛳,工作之余,工人们很喜欢吃螺蛳。

E 欢乐的铜鼓篝火晚会

如果要结束汉代的穿越一日游,那么一场铜鼓篝火晚会就再适合不过了。众人围着篝火,在铜鼓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音乐中一起舞动,穿越古今,因为直到现在也有不少地方在使用铜鼓。

石寨山型铜鼓

铜鼓,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是战时用于进攻的号角;祭祀时作驱鬼拜神,宗教灵物;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铜鼓作为五礼之祭器,其祭祀的主要对象与巫文化的 " 三界 " 相对应,分别为天、地、水三界,祭天、地与祖先。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个 1957 年赫章辅处出土的西汉石寨山型铜鼓。此铜鼓直径大约有半米,器形像一个座墩,里面是空的,两头大中间小,有个束腰的造型。左右两边有对称带状扁耳。通体纹饰,鼓面中心为九出光芒,芒间饰四重圈点三角纹,共八晕,其中四晕是主晕,鹭鸟六只。一、三、五晕饰锯齿纹;二、六晕饰带尾圈点纹;七、八晕为线条。铜鼓上还刻有龙舟四只,用圈点纹、锯齿纹组合成图案,仿佛在水面互相竞技。腰部有四头牛,是锯齿纹图案的。

铜鼓上的花纹十分丰富。如今,少数民族的服饰或者装饰中的花纹,很多都来自铜鼓。石寨山型铜鼓主要有云纹、网纹、点纹、同心圆纹、羽纹、弦纹、雷纹、水波纹、勾连雷纹和翔鹭、羽人、船纹、剽牛祭祀等纹饰。

石寨山型铜鼓

据传,铜鼓的收藏方式颇为奇特。它不是被收藏在某一间房子里 , 而是几个人悄悄地抬到荒郊野外 , 埋在地下。埋藏的地点除了这几个人以外 , 旁人是无从知晓的。于是,常常发生鼓被埋下去以后再也找不到的事情。

取出铜鼓演奏是一件非常正式的事,当需要将铜鼓取出来演奏的时候 , 还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如今,苗族在取出铜鼓以后 , 要由男子含酒喷于鼓面 , 才能悬挂起来敲击。佤族在使用铜鼓前 , 要杀鸡以祭祀 , 将鸡血洒在铜鼓上 , 并用鸡血将鸡毛沾在鼓身上 , 然后才能正式使用。

伴随着铜鼓声中,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尽情欢唱,这就是古今相隔 2000 多年的默契。

(本则文图及视频于 2019 年 5 月 18 日推送)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董容语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