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碑》,是海龙囤上传世的最重要的一通碑刻,蕴含着非常、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但是呢,它是谁,在什么时间书写的,却因为碑文没有清晰指示而一直存有争议。
今天可以很肯定的讲,它是播州杨氏第 30 世土司杨应龙在万历年间手书的。
播州末代土司 或临摹过颜体书法
为什么这么讲?这通碑刻的全称是 " 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 ",杨家历史上被授予 " 骠骑将军 " 的,仅杨应龙一人,碑文中也提到 " 但恐亲临本囤,跟随一应人役 " 等内容,就是土司亲自来怎么办。
海龙囤现存 9 道关隘中,4 道有匾,匾上有 " 骠骑将军杨应龙书立 " 的题记,是杨应龙亲笔题写的。与《严禁碑》一样,这些文字都带有一点颜体的味道,应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这还说明,作为播州末代土司的杨应龙,跟他的祖上一样文武兼具,也曾认真学过文化,他在练习书法过程中还临摹过颜体字。
巨大防御工程 或曾荒废百年
碑文是这样写的:
夫龙岩囤者,乃播南形胜之地也。吾先侯思处夷陬,不可无备,因而修之,以为保障。《易》云 "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吾先侯得之矣。今重缉之,以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耳。····· 等等。
这段话,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它首先交代了谁修的囤,为什么修。据碑文,是杨应龙的祖先考虑到处在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有所保障而修建的海龙囤。但是我们现在知道,这样的表述不够准确。海龙囤是宋宝祐五年(1257),播州杨氏第 15 世土官杨文为抵御蒙军的进攻而修建的防御工事。但宋蒙战火最终也没烧到海龙囤。万历年间,杨应龙对海龙囤进行了大规模重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遗存就是这个时期的。
过去有一种说法,南宋始建,几经重建,杨应龙再建。但是 7 年来的考古发现并不支持这一说法。我们的认识是,在南宋晚期到明代晚期的 300 多年间,海龙囤可能一直处在荒废的状态。
" 严禁碑 " 所提到的 " 今重辑之 ",就是杨应龙在万历年间的重建活动,重建的目的是 " 以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 "。但很快,海龙囤就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播州之役战火中,毁于一炬。这场震惊朝野的战事,与朝鲜之役、宁夏之役,一起被称为 " 万历三大征 "。明军八路 24 万人,播州也有 10 万人左右,鏖战 114 天,其中攻打海龙囤近 50 天,死伤无数。战争的结果就是结束了杨氏一族在播州 724 年的世袭统治。
是海龙囤 不是 " 海龙屯 "
" 严禁碑 " 上,写的是 " 龙岩囤 ",不是 " 海龙囤 ",而且这个 " 囤 " 是有框的。结合其他文献,龙岩囤就是海龙囤,南宋晚期杨文所修的,叫 " 龙岩新城 ",一囤三名。
而今天,被广泛使用的没有框的囤,不过 10 几年历史,是一个将错就错的称呼。
入囤 " 登记 " 点 应在山下河谷里
碑文中提到,当时囤上活动的都有哪些人,有 " 总管、总领、把总、提调、书吏,各理事务;守衙小童、守仓户、打扫户、总旗、小旗、军士、苗军并住囤医生、匠作、主持人等,各有役次,时刻不可擅离 "。
另外,碑文中还规定了进囤出关相关手续应该怎么办理,非常严格,因此称 " 严禁碑 "。
碑文中还提到了一个 " 龙凤关 " 的关口,而且设了一名把总负责防务。" 但恐亲临本囤,跟随一应人役,书房听点题单,预发龙凤关,查点进出。······ 及来往工匠人夫,但遇进关者,龙凤关把总查审的实何项人役 "。
但今天尚存的 9 关中,并没有 " 龙凤关 "。有人认为,龙凤关就是飞龙关与飞凤关合称,这是错误的,因为飞凤关一名是晚出的名字,明代叫太平关。从碑文看,龙凤关应该在山下的白沙水河谷里,但已无遗迹可考。
关于海龙囤,还有许多谜团等待我们去一一揭开。
(本则文图于 2019 年 5 月 18 日推送)
贵阳晚报 + /ZAKER 贵阳
供稿:李飞 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海龙囤考古工作站负责人
编辑 彭钥嘉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