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1-05-18
荣光百年路,最美看今朝 | 哈军工,中国航天梦起飞的地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者/张守民

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1952 年筹建,1953 年正式招生,1969 年撤销。虽仅仅存在 17 年时间,但哈军工闻名遐迩,人才辈出,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而至今保存良好的军工大门,作为哈军工那段辉煌岁月的见证者,至今依然巍峨矗立,成为哈尔滨弥足珍贵的一处历史建筑。

哈军工大门建于 1953 年,这座现代主义风格大门,宽 30 米,墙厚 2 米,4 米高主门洞大约 10 米跨度,中间高、两边低,四方柱擎一巨梁的造型设计,彰显威武,凸显刚毅。在哈军工 17 年校史中,周恩来总理曾两次走过这座大门视察 103 大院,朱德、董必武、邓小平、彭真等国家领导人都曾从这里走入哈军工,受到军工学子的热烈欢迎;彭德怀、叶剑英、陈毅、刘伯承、贺龙等 8 位元帅,也曾从这里走进哈军工,这座大门也曾经是哈军工 10867 名优秀学子迈向国防、创造伟业的新起点,特别重要的是,这座大门还曾见证过一段对中国航天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1952 年 6 月,抗美援朝战事正酣,时任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大将奉命回国,在哈尔滨创建军事工程学院,作为首任院长兼政委的陈赓大将踌躇满志,信心百倍,他下决心要把哈军工建成军事技术人才摇篮。天助人也,3 年后,恰好美籍华人钱学森博士亦回到祖国。钱学森博士是一位火箭专家,美国第一枚军用远程火箭正是由他设计,美国海军部次长评价他说:"1 个钱学森抵得上 5 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由此可见,钱博士回国之路何其艰难。

1955 年 11 月,已调任总参副总长、兼任哈军工院长的陈赓大将,在得知钱学森即将去哈尔滨考察后,即刻向国防部长彭德怀提出,邀请钱学森访问哈军工。11 月 25 日 8 点 30 分,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进哈军工大门,沿着文庙街向东疾驰,穿过二道门,停靠在文庙街南侧王字楼院内,陈赓等人迎上前来:" 欢迎钱先生来学院参观指导,我是陈赓!" 钱学森一愣,迟疑间说了一句:" 陈院长,您这是⋯⋯ " 陈赓说:" 我今天起了个大早,刚从北京飞回哈尔滨,我要为钱先生接风洗尘呀!" 听到这里,钱学森非常感动,两位巨人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寒暄毕,钱博士在众人簇拥下走进王字楼礼堂落座,陈赓介绍完学院领导、学院创办情况后,主动提出陪同钱博士参观校区。

哈军工教学区以军工操场为中心,由北侧的海军工程系,东侧的装甲兵工程系,西侧的工程兵工程系,以及位于操场东南向的空军和炮兵工程系 5 所教学大楼组成。这 5 栋高脊飞檐、颇具民族特色的教学楼,相传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外形是中国独有的宫殿式大屋顶,歇山飞檐、红柱门廊,屋脊上一边儿一个回头望月上山虎,昂首翘尾、威风凛凛,挑檐装饰则由一个骑兵分别引导 5 个武器模型,并以此作为各系标志。面对这 60 多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钱博士十分感慨,深情地说:" 你们的教学大楼像是大宫殿,太气派了!" 之后,便陷入短暂沉思当中。那一刻,他一定百感交集,或许想起为争取回国被美国诬陷为 " 间谍 ";或许想起那张写在烟纸上,辗转意大利才送回祖国、呈交陈叔通副委员长的秘密信件;或许还想起他们一家四口从纽约登上回国的轮船时,那种无以言状的由衷兴奋;尤其难忘的是陈毅副总理接见时说的那句话:" 新中国千方百计要把你们这些科学家请回来,就是想打一个现代化翻身仗啊!" 但他绝对不曾想到的是,当天早晨 8 点 30 分与陈赓大将的历史性会见,已经触动了中国航天梦那根最为敏感的中枢神经!

观摩空军工程系后,陈赓陪同钱学森步入位于 21 号楼的炮兵工程系。在任新民教授引导下,他们一连参观了几个实验室,钱博士兴趣盎然,转身对陈赓说:" 任教授是你们的火箭专家,我今天有幸认识了他。" 陈赓道:" 任教授这几年一直在搞火箭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稍停片刻,陈赓大将仿佛很随意,其实有备而来地提出一个重大问题:" 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搞出火箭来呢?" 钱博士语气肯定地回答:" 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话音未落,陈赓大将便激动说:" 好,我就要您这句话!" 随即,两双大手再次紧紧相握,博士和将军这席谈话,把钱博士访问的气氛推向高潮。一位学识渊博的火箭专家和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因热爱祖国、把祖国的军工事业搞好这一共同夙愿,在还处于襁褓之中的哈军工见面了,并携手启动中国航天这一千秋伟业。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上,军工大门是见证者、王字楼是见证者、文庙街是见证者、军工操场是见证者、21 号楼更是见证者,整个军事工程学院每一株花草树木,乃至哈尔滨市每一寸土地都是见证者!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中国向航天科技发起总攻的号角正式吹响,而且发起地,恰恰是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多年以后,钱博士仍然念念不忘他与陈赓大将那次历史性对话,他在回忆录中写到:" 第一个向我提出发展航天科技的国家领导人,正是陈赓将军 "。也就是从那时起,以陈赓大将为院长的哈军工,不仅成为中国火箭研发的桥头堡,而且发展成为国家航天事业的骨干基地!从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起,直到 2021 年 4 月 29 日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在中国数十年火箭与航天征程中,哈军工人屡建功勋。据不完全统计,哈军工学员晋升将军的 238 人名单当中,导弹工程系独占 40 多席,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正副总师、正副总指挥中,哈军工和国防科大毕业生多达 19 位,有资料表明,参与 " 两弹一星 " 研发人员中,哈军工人比例高达 67%,而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号称中国火箭亚父的原哈军工教授任新民同志,更是被国家授予 " 两弹一星 " 功勋奖章。

钱博士行程很紧张。上午参观几座教学大楼,并促成中国航天史上著名的 " 钱陈对话 ";下午参加老教授座谈会,讨论最多的仍旧是火箭问题,而陈赓大将在大和旅馆(现龙门大厦贵宾楼)举行的盛大晚宴,则成了访问的重头戏。大和旅馆位于红军街 85 号,是 1903 年由俄国人建造的欧式小洋楼,是当时哈尔滨一处著名酒店。大和旅馆的夜晚,是一个以火箭为主题的夜晚,更是一个群情激昂、热血沸腾的夜晚,欢迎宴几乎成了航天会战的壮行宴。哈尔滨的冬夜是寒冷的,但酒宴的气氛却是热烈的,酒助人兴,人因喜爽;钱学森博士与陈赓大将更像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相谈甚欢,相见恨晚,因为他们都明白,中国火箭和航天事业的春天到来了!今夜注定无眠!但无眠的何止一个大和旅馆呢,还有整个哈尔滨市,因为从那一刻开始,他们便与哈军工一起,昂首走进绵长旷远、经天纬地的中国航天史。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军区

征文邮箱:sunislandharbin@163.com

编辑 韩冰

值班主编 李溪

相关标签

钱学森 哈尔滨 海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