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6 月,1 岁半的小林(化名)连续低烧了 2 天 2 夜,肤色苍白,小林妈妈带着她前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就诊后被确诊为 " 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幸运的是,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了小林的 HLA 全相合供者。近日,小林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这也是中山七院首例 2 岁患儿的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
据介绍,小林在中山七院就诊入院后完善了相关检查,医生发现小林的全血细胞减少,诊断他得了 " 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于小林的年龄尚小,小林妈妈一开始并没有考虑直接移植的治疗方案,而是采纳医生建议,进行了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 A 的免疫抑制治疗。
去年 7 月 6 日,小林开始治疗,过程顺利,但是治疗效果欠佳。此后,小林的血象仍未恢复,依赖红细胞、血小板的输注,每隔 7-10 天都要往返一次老家和医院。随着小林输血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病情进一步的加重。他的白细胞一度降至 0.5×10^9/L(成年人总数一般在 ( 4.0-10.0 ) ×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至 0.05×10^9/L(正常值是(1.8-6.3)×10^9/L),而后小林还患上了凶险的急性颈部淋巴结炎。此时,医生认为再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就会威胁小林的生命。
小林在入院完善相关检查的时候已经进行了骨髓配型,幸运的是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了小林的 HLA 全相合供者。由于移植仓必须保持无菌环境,无法由家人陪同进仓,小林妈妈对移植感到焦虑。一面是紧急的病情,一面是紧张的家属,中山七院儿科团队的专家们耐心安抚、细心劝慰,最终,今年 3 月 20 日,刚满 2 岁的小林正式进入中山七院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移植仓,进行了移植的预处理。9 天后,小林开始正式输注了从供者体内采集的造血干细胞。
中山七院的移植仓也迎来了最小的 " 住客 "。医院儿科为这位小患者准备了 2 名护师 +1 名保育员的 " 高端 " 配置,三位护理小姐姐轮流值班,为小患者小林在仓内的治疗与生活保驾护航。一般来说,为普通成年人在仓内换药时只需要一个护师花费 10 分钟,但是在面对小林的时候,因为伤口的疼痛和儿童心情的不安,却需要至少 3 个护师,花费整整 1 个小时。随着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熟悉,病情的逐渐好转,小林也逐渐习惯了移植仓内的生活。
4 月 12 日,小林移植过程平顺,顺利出仓。小林妈妈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出仓后,小林妈妈说,近一年来家里的人都为小林操碎了心,感谢中山七院儿童血液专科团队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也感谢中华骨髓库的爱心志愿者们,让小林可以继续和普通孩子一样,拥有开心上学、健康长大的权利。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郑天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