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1 年 5 月 19 日是第十二个 " 世界炎症性肠病(IBD)疾病日 "。今年 " 健康生活行 " 第一站——关注健康新 " 肠 " 态疾病科普活动在上海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日报发起、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指导,武田中国提供支持,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全民科普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肠道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新理念。活动中,权威消化专家向参会观众介绍了以炎症性肠病为代表的肠道疾病相关知识,并邀请患者代表现场分享抗病历程,呼吁公众加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理解与关注。活动现场还邀请了营养师为患者及观众详解饮食营养健康知识,并通过创意厨艺挑战赛,为 IBD 患者定制健康营养餐,助力患者实现 " 美食自由 ",提升生活质量。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年来,我国 IBD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预计到 2025 年患者将达 150 万人。IBD 具有不可治愈、终身复发性及可致残性等特点,患者需长期用药和定期复诊。然而,由于大众对 IBD 的认知度较低,患者疾病早期出现的持续腹泻、腹痛、发热、便血等症状常被忽视,从而延误就诊,直接影响疾病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葛文松教授表示,消化系统对于人体健康十分重要,亟需加强重视。炎症性肠病作为肠道疾病的一种,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明显、漏诊误诊率高的特点。通过持续的疾病知识普及,希望大众能进一步了解 IBD 这种疾病,助力加强炎症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延缓疾病进展,减少住院、手术和致残的风险,以实现长期临床缓解和粘膜愈合的治疗目标。
除坚持正确的长期治疗方案以外,IBD 患者的饮食健康也是患者日常护理中值得关注的部分。由于进食减少、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降低、营养物质消耗增加及治疗药物对代谢的影响,IBD 患者的营养不良问题高发。2017 年我国 IBD 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 55%。研究表明,多数 IBD 患者因肠道易感,在日常饮食会避免吃某些特定食物,由此引起饮食观念及习惯的改变将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并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现场观众在营养专家的指导下,共同为 IBD 患者挑选了合适的健康食材,并通过创意厨艺挑战赛的形式,为患者度身定制营养和美味兼顾的创意美食,帮助 IBD 患者实现饮食营养均衡的目标。
"IBD 患者需要谨慎选择食物,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更加需要根据患者病况、治疗阶段等因素为他们搭配适合的食材。我们希望帮助 IBD 患者根据专业营养学知识,选择正确、健康的食物与合适的烹饪方式,同时避免加重或诱发症状的食物,丰富患者饮食选择,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冯一教授称。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