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用短短 40 年的时间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的奇迹,实现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几百年才完成的跨越。如何在文化城市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保留和修复建筑遗产,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记忆日益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
5 月 21 日,深圳改革开放建筑遗产与文化城市建设研讨会在国贸大厦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展示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建设与文化成就,以深圳建筑经典的名义向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献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国馨、何镜堂,以及十多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参加了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建设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支持,由深圳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华区委区政府和中国文物学会 20 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主办。当天的研讨会主要围绕开创 " 中国速度 " 的深圳国贸大厦等改革开放地标建筑的优秀个案,从创新意义上研讨深圳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问题。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表示,深圳改革开放 40 年的历史中,不少 20 世纪 80 年代的建筑项目都已成为公众心中的纪念碑,深圳国贸大厦等建筑已经成功地向中外展示了中国建筑遗产的风采。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如何保存好建筑遗产,他希望深圳能在全国率先走出特区经典建筑的保护之路,开启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修龙还建议,深圳应抓住《世界遗产名录》中 "20 世纪建筑遗产 " 的关键词,推动深圳现当代建筑遗产或建筑群,整体纳入国家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以达到对改革开放精神下深圳创新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
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传名录》中,20 世纪世界建筑大师及其作品频频入选的趋势说明,20 世纪遗产项目受到重视。深圳 40 年的创新建设,使它拥有了以深圳国贸大厦为代表的六项 " 中国 20 世纪建筑遗产 ",这是中国建筑师为深圳创造的历史,也是深圳城市建设的光荣记忆。创建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是深圳文化城市建设的新目标,也是深圳 " 文化立市 " 的努力方向。
会上,众多设计师围绕深圳的城市、建筑、文博领域 " 核心引擎 " 的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呼吁城市更新要留存文化基因,做到环境修复与建筑品质改善相结合,从而把握住 " 新建与更新 " 的 " 度 ",做到提质增效的有机更新。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 文 陈玉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