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1 日晚,第 30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 24 届曹禺剧本奖颁奖晚会在南京落幕,而这座城市的另一座帷幕却在徐徐打开——有志于成为中国 " 戏剧重镇 " 的南京,展现了一座城市的办会能力,更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气场。这场家门口的戏剧盛宴注定会成为南京人永久的记忆。
半个月以来,17 位名角、17 台大戏所掀起的竞演热潮,15 位名角新晋 " 梅花 "、5 部剧本荣获曹禺剧本奖所代表的成果,落在南京首次承办国内最高水平戏剧评奖活动的时间节点上,更具共鸣之意,也更具激励意义。
诗韵越剧《凤凰台》的腔调咿咿响起,凤凰台上堆积的历史情怀悠悠浮现。戏剧竞演,在舞台上呈现的时空,与现实的城市氛围,发生了奇异的化学作用。梅花奖让南京变得更热闹,更深邃,也更有情怀。
梅花奖是一场城市戏剧狂欢,更是这个以 " 梅花 " 为名的城市倚重的契机。换句话说,南京与梅花奖,必然相遇,必然共振,必然同行。
一方面,城市正在发力挖掘戏剧资源,培育戏剧沃土,垒高城市戏剧峰峦。值得一提的是,在入选 " 世界文学之都 " 的大背景下,2020 南京文化艺术节期间,13 部新编创排本地剧目登上舞台,涵盖京剧、越剧、话剧、锡剧等多个剧种。来自文学、戏剧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展望 " 世界文学之都 " 的未来,提出打造 " 南京戏剧名片 " 的构想。如此一来,2021 年梅花奖在南京的 " 盛开 ",也就是水到渠成、锦上添花之事。
另一方面,城市正在用 " 戏剧福利 " 慰藉爱好戏剧、爱好文化、热爱城市的市民。梅花奖竞演,实实在在提升了南京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南京喊响 " 共享盛会,政府补贴,请大家一起观看演出 " 的口号,令老百姓去剧场看剧的门槛降低、频次增加。政策的引导,艺术的熏陶,让梅花奖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梅花奖、市井里的新鲜事。
新晋梅花奖得主之一李晓旭在获奖感言中说过一句话:" 我爱金陵。" 这何尝不是南京百姓的心声。
为打造 " 南京城市名片 " 所做的努力,只是南京大力推行文化战略提升城市形象的一个缩影。力争兴建 100 座各类博物馆,打造博物馆之城;图书馆实现一卡通;" 金陵五月风 " 一年一届吹拂柔软的艺术之风,成为响当当的文化艺术品牌 …… 南京的 " 文艺范 " 越发有味道,南京的 " 文艺库 " 越发有实力,这绝非偶然,而是一个城市大力发展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有结果。
城市软实力向以城市文化、政府服务、市民素质、形象传播为要旨,但城市文化居于首位。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有锐度、有广度、有深度,是一个城市找准文化发展正确方向、走上快车道的标志。显然,我们从梅花奖的成功举办,从人面 " 梅花 " 相映红的氛围呈现,看到了这一点。
这一届梅花奖已经落幕,但梅花奖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文化理想,将会持续滋育着这座古城的文化田野、应和着南京百姓的 " 文艺心跳 "。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