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生旦净丑吹玉笛,金陵五月落梅花。5 月 8 日至 21 日,第 30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竞演和颁奖仪式在南京举办,来自全国的 17 位名角,带着 17 台大戏,轮番上演,精彩纷呈。" 梅花 " 盛会虽已落幕,梅香却依旧绕梁不绝,氤氲着这座城市。
△ 第 30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仪式
从 " 天下文枢 " 到 " 世界文学之都 ",这里诞生过《桃花扇》《绣襦记》等不朽名著。从大剧院到小剧场,这里有戏曲艺术演出百花齐放。
优秀的戏剧传统镌刻在城市基因里,渐渐渗透在南京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中,以独特的 " 南京探索 " 进行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如无数观众的感受:" 南京真是座‘有戏’的城市。"
热情期待
一口气刷了 17 场戏,他们看 " 嗨 " 了
最后一场竞演黄梅戏《祝福》开场前,韩继华紧张又激动,他拿出自己准备的加油横幅,随机拉住经过的一名观众,让对方用手机帮自己留下灿烂的笑容。
△ 韩继华在演出现场留影纪念 宋经纬 摄
韩继华是个资深票友,更是这场盛会的见证者。梅花奖竞演开演后,他每天都穿梭在南京各大剧场,不仅看全了此次梅花奖竞演的所有剧目,还认真记录下自己的观戏感受。
30 年前,韩继华的母亲领着他走进戏曲世界。" 初中的时候,我跟着母亲天南地北地去听戏。如今她不在了,我却依然保持着戏曲爱好,它早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和韩继华一样,70 后戏迷曹蕊花了 580 元买了 17 部剧的套票。她笑称:" 这么多好东西都端到你面前了,还不好好珍惜吗?"
自称戏曲 " 小白 " 的中学老师赵洁虽然平时爱好看戏,但是很多戏没时间也没有条件能看到。怀着 " 戏曲扫盲 " 和朴素的好奇心,赵洁观看了很多她之前闻所未闻的小剧种演出,多元的内容、演员一流的功力,以及表演行头、音乐等,屡次让赵洁眼前一亮。" 这几日的观演经历确实让我大开眼界,也更能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 黄梅戏《祝福》演出现场
在很多观众看来,在南京举办梅花奖是南京市民的大喜事。" 这样一场空前的戏曲盛宴,在家门口就能看,真是太难得了。对于热爱戏曲的观众来说,更是一次大福利,看得真过瘾!" 韩继华说。
票友欢聚
为了这场戏曲 " 大趴 ",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
摇旗呐喊、吹哨高呼、爱豆应援,以往,不少人对戏曲现场的印象,总是端庄甚至有些距离感。但今天,戏曲世界更开放、更欢乐、更多元,它更像是一场戏曲爱好者的大派对。
△ 楼胜在表演中
5 月 16 日晚,南京人民大会堂,婺剧演员楼胜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终于要将《临江会》《断桥》《火烧子都》三出经典婺剧折子戏带给观众,而台下的观众和他一样,为今天的舞台,热血澎湃。
△ 演出后,楼胜被剧迷围住要签名
很多 " 楼粉 " 从浙江赶来,早早为自己的 " 爱豆 " 组织了应援队伍。他们穿上 " 楼胜加油 " 的五彩应援服,拿上印着楼胜照片的宣传单页,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演出开始,下高、摔僵尸、耍翎子等一套行云流水的武功技巧,引得台下高呼连连。最后一折《火烧子都》中,楼胜将婺剧独特绝技的 " 抹脸、吹脸 " 精彩展现,动作之流畅,技巧之精巧,让很多从未接触过婺剧的观众深深惊叹。尖叫声、欢呼声、口哨声,瞬间很多观众不禁站起,向演员致敬,整个剧场都沉浸在沸腾之中。
△ " 楼粉 " 应援队
年轻戏迷王纬浩说,这样的场面现在越来越多。" 我虽然是 00 后,但我喜欢戏曲有 10 多年了。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身边喜欢戏曲的人还不多,但现在很多同学、老师、朋友,他们也慢慢对戏曲有了解,也有很多人‘入坑’。"
更让王纬浩开心的是,每一次看演出,他几乎都能结识新朋友。在黄梅戏《祝福》的演出现场,王纬浩遇到了同排而坐的同乡陈卓,陈卓专程从泰州赶来,两三句家乡话一说,那份熟悉感就来了。" 今天认识了好几位老乡,大家还约着以后一起看戏,组个看戏小联盟。"
北京、天津、西安、四川、广东、安徽 …… 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奔涌金陵,共享盛会。王纬浩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演出结束的时候,都有点想落泪,既是为剧中人物,更是为那份溢满胸膛的感动。
沉浸体验
戏剧文化浸润,大剧院小剧场浑身是 " 戏 "
优秀的戏剧传统滋养了南京丰厚的戏剧土壤,让戏剧文化浸润着这座城市。
△ 满满当当的观众席
老戏迷燕子是南京各大剧场的常客。从 2017 年开始,燕子就开始尝试走进剧场看戏,从一场到两场,从两场到十场,再到无数场,燕子说:" 这就像是攻读一门专业课,看的多了,懂的也就多了。"
△ 越剧《凤凰台》演出时,戏迷们送来的花篮摆满大厅
在燕子看来,南京的剧场各有特色。紫金大戏院、江南剧院是传统戏曲表演的主阵地,在这里能感受到老牌剧院的厚重感;江苏大剧院、保利大剧院、荔枝大剧院,洋溢着新剧场的 " 洋气 ",高端大气的剧场,绝佳的舞台设施,都给观众带来更 " 沉浸 " 的体验;" 大华大戏院 · 群剧场 "、民国小剧场、南京博物院小剧场等,各类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南京 " 生长 ",话剧、相声、脱口秀,想看当下最潮的戏剧去这些地方准没错。
△ 新版京剧《乌龙院》演出现场
魏萍是新版京剧《乌龙院》主演熊明霞的铁杆粉丝,她说:" 以前看戏会想着去上海。现在,家门口看大戏,剧院设施氛围还这么好,太幸福了。"
△ 各大剧院热情汇聚的剧迷
完备的场馆设施,也让此次前来参加梅花奖竞演的各个院团赞不绝口。" 剧院各个方面的设施都太棒了。" 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诸葛燕喃表示," 以此次梅花奖竞演为契机,希望能和南京的剧院建立一个好的联系,把我们更多的演出带到南京来。"
处处皆戏
南京城变 " 大舞台 ",家门口跟名角儿互动
" 南京的戏剧票房排在全国前列,这么多的观众用文化消费的方式走进剧场,说明南京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4 月 20 日,在第 30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由衷感慨演艺是南京的美丽风景线,使这座城市幸福、有温度,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滋养着这座城市。
△ 梅花奖竞演演员走进南京鼓楼区
剧院里看大戏,剧院外 " 学 " 精彩。为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优秀戏剧和梅花奖竞演演员的魅力,此次梅花奖还举办了竞演演员线下系列活动,邀请参与终评竞演的 17 个剧目演员或主创团队走进南京各区文化场所、学校、城市客厅等多种空间,开展名家讲座、戏剧论坛、片段展演等线下活动,让戏剧融入生活,为南京市民奉献了一道道丰盛的戏剧盛宴。
△ 京剧《向警予》主演张璇(右)与戏迷互动
在南京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京剧《向警予》里 " 向警予 " 的扮演者张璇与晓庄十英烈隔空对话。指导表情、比唱腔、秀身段 …… 南京中医药大学梨杏飘香京剧社和栖霞区戏曲曲艺家协会的几位票友,兴致勃勃登台,与张璇同台 " 较量 "。
△ 涂松岩在玄武区梅花戏剧角与观众互动
在江宁织造博物馆,话剧《人间烟火》里的青年党员干部苏小鱼——涂松岩,听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社区主任郝晴晴分享社区加装电梯工作的故事,郝主任与 " 苏主任 " 两位基层工作者雷厉风行、干练和善的形象特点,凸显出戏剧与现实生活的深刻联系。
……
艺术赋能城市。这为南京的戏迷票友们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经典的魅力,跟着名角学唱戏,让优秀的文化得以在基层传播。
未来有戏!
梅花角常演常新,好戏不断
去年,为了迎接第 30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场首次在南京举办的戏曲盛会,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和市文联整合了包括场地、戏曲名家、民间院团等各方资源,打造和推出了一批以传承中华戏剧文化、彰显艺术魅力为主旨,以提高南京市民间院团表演水平、为戏剧爱好者搭建更多表现平台为目的的 " 梅赞金陵 " 梅花戏剧角示范点,让艺术更好地走近人民群众身边。
首批梅花戏剧角示范点包括江宁织造博物馆、奇点书集、金鹰世界星光舞台、李在凤大戏台、白云亭艺术中心、南京越剧博物馆、纳科汽车创意园等七个场地。以江宁织造博物馆和奇点书集为例,作为全市 " 梅绽金陵 礼赞百年 " 戏剧主题活动的重要一环,前期已开展了青少年戏曲公益冬令营、" 织造有戏 · 曲高梅香 " 书春联 · 送祝福、少儿京剧培训班、" 在梅边 " 戏曲名家表演工作坊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戏剧艺术真正走向生活,进一步丰富南京戏剧在空间上的 " 点与面 ",扩大戏剧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戏曲传承发展。
5 月 21 日,第 30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落下帷幕,这场历时近半个月的戏曲盛会告一段落,但是这些因梅花奖而设的梅花角,将继续在南京发挥它们的作用,让南京市民和戏迷在未来也有好戏可看。
近年来,南京以题材建设和剧本创作为中心环节,大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建设,推出了话剧《鸽子》、音乐剧《之爱》、越剧《上邻下舍》等一批优秀原创戏剧作品。南京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各种文艺样式讴歌人民、讴歌时代,凝聚力量、凝聚人心,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本土特色的 " 宁味 " 戏剧。很多剧目不但深受南京观众欢迎,还开启全国各地巡演,甚至走向了海外。南京大学生戏剧创演也非常活跃," 青春剧构 " 计划梳理、发掘和孵化了一批高校戏剧社团原创剧目,有力推动了优秀青年剧本创作,也培养了一批文学艺术领域人才。
作为全国首批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南京每年落实 1500 万元专项资金,以政府补贴形式投向演出市场的供给端和消费端,极大调动起演出机构的积极性和市民的观演热情,文旅消费 " 南京模式 " 获得广泛认可。" 要看戏,到南京 " 已成为人们 " 爱上南京的另一个理由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宋经纬 李鸣 李艺蘅 王子扬
(主办方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