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记忆也能被编辑?外骨骼机器人是怎样帮助人们减负的?5 月 22 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深圳)启动仪式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第十一届公众科学日在深圳举行。据了解,全国科技活动周将持续一周,活动回顾党领导下的科技发展历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普及活动惠及于民。当天的公众科学日面向公众开放多个实验室和系列科普活动,吸引 30 余所中小学校学生走进深圳先进院 " 触碰 " 科学。
记忆有好有坏,未来人们能否保留需要的记忆,消除不需要的记忆?开幕式上,中科院深理工生命健康学院院长、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以《寻找记忆的密码》为题,围绕大脑记忆相关研究开展科普讲座,他表示根据不同的记忆编码可以在未来实现,通过精准设计方法来干预记忆,甚至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等脑疾病。
▲公众科学日现场
在深圳首家诺贝尔奖实验室——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向大家展示了国内首台 3.0T 高场磁共振,这是我国首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通过快速成像技术体系,实现磁共振成像 " 又快又清 "。
在智能仿生中心实验室,研究人员介绍了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腰部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等一系列机器人原理和应用场景;在深圳先进院合成所,科研人员向大家展示了合成生物大设施自动化功能岛,合成生物大设施就像 " 工程自动化车间 ",可以快速高效完成高通量生物实验。
本届公众科学日首次向公众展示了深圳先进院及中科院深理工 " 幼小初高本硕博后 " 的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据了解,该计划将探索大学教育资源 " 下沉 ",以更高效的成长模式,实现创新拔尖人才的早期甄选和培育。现场,光明区人民政府和中科院深理工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中科院深理工附属实验高级中学相关协议。
本届公众科学日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指导,深圳市科协、深圳先进院、中科院深理工主办。
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