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2 日," 深读诗会 " 第二十八期活动在西乡体育中心会议室举办。本期活动通过朗诵与点评的方式,对主题诗人李双鱼的诗歌创作展开热烈的探讨。据悉,本期诗会由《特区文学》杂志社主办,由《伶仃洋》杂志与宝安区作家协会西乡分会协办。
李双鱼,原名李剑飞,1984 年出生于广西博白,现为广东省作协会员,宝安区诗歌学会会长,曾获深圳市睦邻文学奖、大鹏文学奖、第一朗读者年度最佳诗人奖,现居宝安西乡。李双鱼 2000 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发表于《诗刊》《作品》《广西文学》《红豆》《特区文学》《山花》等文学期刊,出版有作品集《落花返枝》。
少年时代的李双鱼贪婪地四处觅书,甘做图书馆的苦行僧。学校几乎每一本文史哲类藏书的借书证上都写下了他的名字。李双鱼自述,他的读书方法比较笨拙,就是抄书,整本地抄。这时他会感到与文字之间存在一种宛如血脉相连般的亲切关系。21 世纪初互联网刚刚兴起,李双鱼已是活跃在各大文学网站的元老级冲浪青年。他的文字散落在榕树下、乐趣园、红袖添香、碧海银沙、白鹿书院等网站,宛如诗海中的小舟,为他载来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挚友。
诗人阿翔回忆:" 大概是 2007 年,我在线上认识了李双鱼。那会我和樊子创建了‘大象诗社’,李双鱼是最早一批成员之一。" 尽管一些作品因网站关停或改版而遗失,但诗歌在生命中的分量不曾削减分毫,诗乡依然是李双鱼永恒的归宿。
深圳米贵,居之不易。李双鱼凭借一支生花妙笔在此地安身立命,从《一半》《幽居》《城中村》《深圳湾》等诗中大约可以看出诗人曾经漂泊不定的生存状态。见证他一路走来的朋友诗人阿翔评论道:" 李双鱼在深圳这些年走得很远。他娓娓道来的、隽永的情感如春风掠过的花瓣轻微摇晃,让我们的心灵难免悸动。"" 悸动 " 是因为李双鱼的诗中的真实与细腻,
主持人、作家协会秘书长赵婧说:" 在深圳的诗人圈子里,李双鱼用他的纯朴和真诚交友。他的写作没有功利,只是一个纯朴的乡村少年娓娓道来的质朴情怀。"
评论家廖令鹏对李双鱼的生活创作历程很熟悉,他认为,李双鱼无愧于打工诗歌第三代的代表诗人,也是宝安诗群中的杰出诗人。最奇特的是,区别于其它打工诗歌,李双鱼的创作充满了柔美的古典主义气息,清净、安静、不锐利。廖令鹏描绘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场景:炎炎夏日午后,落微雨,荷花、薄荷的清香弥漫,读李双鱼的诗歌是最美的享受。
作家孙向学深知李双鱼的才华横溢。他说:" 李双鱼的诗风多变,能写朦胧晦涩的诗歌,却也有婉约、大气、积极向上的一面,更能驾驭多种文体,堪称 80 后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李双鱼一直保留着严肃的写作传统,如诗言志的精神。诗人张淼指出,与同时期部分诗人的无病呻吟或过度渲染不同,李双鱼是克制内敛的,他只肯让忧伤透过一点缝隙显露出来。这种抒情手法来源于流淌在李双鱼的血液里的 " 传统 "。学者赵目珍用 " 含蓄蕴藉 " 形容李双鱼的诗歌,称他对诗歌用语的选择非常谨慎,注重词语和所咏之物的贴合度。
李双鱼爱写植物。学者赵目珍与评论家廖令鹏俱认为李双鱼从《诗经》中汲取了养分。赵目珍指出李双鱼善用 " 赋比兴 " 之 " 赋 ",其写作风格从容淡定,如他的为人一般不温不火、娓娓道来,行云流水。诗人赵俊认为,自古岭南咏物诗较少,如 " 鸡蛋花 " 等意象在中国古代更不常见,李双鱼此举是对中国诗歌版图的补全。、
评论家唐小林表示:" 诗人之所以为诗人,是因为他们有极其敏锐的艺术感觉。正如李双鱼擅长观察、发现、感知,才写得出诸如《杨桃》类的诗。" 诗人不亦认为:" 李双鱼敢于直白描述内心所思所想,通过一些意象含蓄地描摹身边真实情景。他的诗歌是中国传统诗歌探伸出来的一种新的表达。" 诗人张淼表示,期待诗人继续写出一首首带有人间烟火与思想灵气、深扎大地又花繁叶茂的诗歌。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