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5-24
这届年轻人为啥不结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曾代表人们对爱情和美好人生的向往。然而,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婚姻观正面临挑战。

(时年 100 岁的向永山(左)和 101 岁的吴喜安(右)。他们居住在重庆奉节县冯坪乡皂角村,携手 81 年来,两个人相濡以沫,没有分开过一天。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2017 年 8 月 23 日摄)

民政部前不久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结婚登记仅 813.1 万对,连续第七年下降。

" 新华视点 " 记者调查发现,与父母辈相比,越来越多 "80 后 ""90 后 " 把单身视为一种正常选择。"30 多岁了还没结婚 ""20 多岁了还母胎 SOLO" 等现象在年轻人中见怪不怪。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 新华视点 "(ID:XHSXHSD),原文首发于 2021 年 5 月 19 日,原标题为《这届年轻人为啥不结婚?| 视点深度》。

1

越来越多适龄青年不想结婚

" 如果成家了,绝不会像现在这么自由。"34 岁的丁浩(化名)在北京一所高校读博,住在宿舍,吃在食堂,忙的时候做科研昏天黑地,闲下来了就叫上 " 驴友 " 四处走走。如果不是家人偶尔催婚,他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挺惬意的。

读博以前,丁浩在家乡沈阳一家电视台做技术员,看到身边的同学纷纷结婚生子,他也曾十分焦虑,积极相亲,但几段恋爱都无果而终。辞职读博后,他的想法慢慢变了。" 婚姻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舒服,而不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他说," 现在时间和收入完全由自己支配,不需要迁就任何人,我很喜欢这种状态。"

27 岁的白领张佳(化名)和男友已经恋爱 7 年,并放弃了结婚计划。" 每次一谈到结婚,就跟着很多麻烦和问题,比如融合两个家庭、买婚房、生孩子,双方家庭分歧都很大。" 张佳说,后来她和男友达成默契,只恋爱不结婚。" 结婚与爱情无关,它只是给双方关系套上了道德和法律的枷锁。"

眼下,越来越多适龄青年选择不结婚,过着 "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 的生活。

社会学家李银河说,在上世纪 80 年代做家庭调查时,随机抽样中独居人口只占 2% 左右;而在 2007 年做家庭调查时,独居人口已经上升至 1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从 2015 年起,我国一人户占比逐年增加,已经从 2015 年的 13.15% 增加至 2019 年的 18.45%,我国家庭正呈现单身化趋势。

对一些年轻人来说,不结婚是一种主动选择。在一项 " 哪些原因让你不想结婚?" 的网络投票中,获票最多的选项是 " 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单身生活 "。对另一些年轻人来说,不结婚则是被动接受。一位受访者坦言:" 每天‘ 996 ’,哪来时间恋爱结婚?"

(杭州的一名 25 岁的房产中介,为了多等到些客户,常常加班。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2010 年 10 月 24 日摄)

社交媒体上," 年轻人不结婚 " 话题引发广泛讨论。网友纷纷表示:" 单着不好吗?为何要去尝爱情的苦 "" 每天都有恐婚新理由 "" 结婚才需要理由,单身不需要理由 "" 找不到合适的绝对不将就 "……

随着单身青年渐多," 单身经济 " 悄然兴起,单身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舒适和便利。面向年轻人的饭店推出 " 一人份 " 套餐,单身公寓市场火爆,迷你小家电和小型厨具持续畅销,甚至出现了 " 个人定制旅行 "" 一个人的婚纱照 "。

2

为什么选择单身?

专家认为,单身文化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

——社会转型使家庭功能发生变化,婚姻成为 " 选择题 "。

李银河认为,单身群体的增加,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相关。在传统乡土社会,家庭不仅是消费单位,也是生产单位,组建家庭是刚性需求;但在现代社会,完全可以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结婚变得可有可无,成为人生的一个选项。

" 特别对于女性来说,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如果不结婚就没有生活来源;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女性完全可以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男性,结婚意愿较过去大大降低。" 李银河说。

——社会教育水平大大提升,使结婚年龄不断推迟。

" 现在硕士毕业已经二十五六岁,博士毕业一般就快三十了,如果工作几年就更晚。"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谭克俭说,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婚在人生重要性上的排序降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 1990 年至 2017 年,我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推迟 4 岁多,从 21.4 岁提高到 25.7 岁,并有继续走高趋势。

——社会对单身青年的包容度在提升。

多位受访者指出,与过去 "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不婚者被视为异类相比,现在对婚姻的观念正变得更加开放,晚婚、不婚、同居越来越常见,婚姻早已不是人生的必选项,社会对不同选择也更加包容。

上海白领葛书怡自称 " 母胎 SOLO",即便一直单身,她也觉得舒服自在。" 即便一个人出去吃饭,也不会有异样的眼光,甚至有的饭店还给你在对面放个娃娃。" 葛书怡说," 即便是父母和亲戚,好像也在慢慢接受自己想一个人生活的想法。"

——结婚成本抬高,部分青年经济压力大。

39 岁的山西泽州县南村镇人司小东(化名)感叹,攒钱的速度永远都赶不上彩礼上涨的速度。当地现在的标配是近 20 万元彩礼、在市里买房买车,加起来要六七十万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负担很重。" 总是需要再攒攒钱,拖着拖着,就快 40 岁了。每个村子都有我这样的光棍,人数很多。"

一位受访者语带苦涩地说:" 爷爷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我结婚却要用掉爸妈的‘半条命’。"

3

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婚育条件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对年轻人的家庭生活,应尊重多元化、多样化的个人选择,对独居人群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与此同时,结婚人数降低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应引起足够重视。结婚和生育密切相关,结婚率降低会影响人口出生率,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 结婚是家事也是国事,我们的社会应该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婚育条件。"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建议,要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保障青年在孕期、产假、哺乳期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

在完善社会政策的同时,社会还应对年轻人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专家指出,一些年轻人受自身家庭因素或成长环境影响,对婚姻提不起兴趣,甚至心怀恐惧;对此学校、媒体等应当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去除偏见,抵制负面的婚恋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

对那些苦于找不到对象的年轻人,社会各方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渠道,接触更多适龄青年。专家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单身青年参加文体娱乐、兴趣培养、技能提升、社会服务等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丰富青年交友择偶的机会。

(2018 年 8 月 12 日,河北省唐山市举办第二届京津冀单身青年相亲大会,来自京津冀三地近千名单身青年男女参加。董钧 摄)

" 对于因彩礼等结婚成本高而结不了婚的人群,各方也要有所作为。" 中华女子学院党委书记李明舜说," 社会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责任编辑丨李雪岚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标签

不结婚 重庆 微信公众号 沈阳 科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