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居家医疗服务需求日益迫切。罗湖区卫生健康系统厚植为民情怀,把民之所忧、民之所盼作为帮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着力点,通过家庭病床等形式增加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的供给,在家门口构筑起守护老年人健康的坚固防线,不断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了解,罗湖区卫生健康系统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 355 个,家庭医生签约人数 36.52 万人,在建家庭病床 435 张,其中在建的老年人家庭病床 394 张。
▲护士在为辖区卧床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近年来,罗湖区委卫生健康工委从老年患者 " 急难愁盼 " 的问题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对接老年人多样化、差异化的医疗服务需求,通过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家庭医生签约等形式为有居家医疗服务需求且行动不便的高龄或失能老年人提供诊疗服务、医疗护理、康复治疗、安宁疗护等上门医疗服务,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办好,办到他们的心坎上,让他们在家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提升他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照护负担,切实解决了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
▲医护人员在整理便携式医疗器材,准备为家庭病床患者送医送药送检查
仙湖社康中心:用心的 " 加分 " 服务,让七旬老人安全感倍增
家住莲塘街道的黄婆婆(化名)因宫颈癌治疗后引起并发症,出院后仍需定期到上级医院复诊、开药。因家到医院的路程较远,来回需要 3 个多小时,再加上挂号、排队等,看一次病通常需消耗大半天时间。
黄婆婆今年 70 多岁了,病灶的疼痛已让她受尽 " 折磨 ",每次还要大老远往返医院,这让黄婆婆更加力不从心,家里人也一起跟着奔波劳累。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际,黄婆婆的儿子经朋友介绍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离家最近的仙湖社康中心为黄婆婆申请了家庭病床服务。
黄婆婆的情况也引起了社康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高度重视,由李诚医生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上门对黄婆婆进行评估后,建立了家庭病床,每周到黄婆婆家中巡诊、送药、查体,了解黄婆婆身体情况,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心理疏导,很快地帮黄婆婆走出了心理低谷期。
▲家属为家庭医生团队送锦旗和感谢信,表示对居家医疗服务的认可
据李医生回忆,初次上门时,黄婆婆情绪较为悲观,甚至说出 " 不想活了!" 的消极话语。经与黄婆婆家人沟通,李医生得知黄婆婆处于这种消极状态已有一段时间,家人虽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但也束手无策。
李医生细心查看了黄婆婆服用的药物,指导家属帮助黄婆婆更好地服用止痛药,降低因服用药物导致的呕吐等副作用;另外一边,赵银凤护士通过了解黄婆婆日常的爱好后,从黄婆婆感兴趣的话题与她拉家常、聊天,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安慰黄婆婆 " 您放心,身体上的问题我们定会尽全力帮助您!积极的心态是战胜疾病的关键!" 帮助黄婆婆放松情绪。简单的一句鼓励性话语,切实增强了黄婆婆的安全感,让黄婆婆情绪慢慢得以平静。
通过李医生和赵护士日复一日的鼓励,黄婆婆重新对生活燃起希望,积极配合治疗,经常竖起大拇指为医护人员用心的服务点赞。因为婆婆的变化,其儿子压在心里已久的 " 石头 " 也终于放下了。
为了表示感谢,黄婆婆儿子向家庭医生团队的赠送了锦旗和感谢信,并激动地说道 " 感谢李医生和赵护士,他们鼓励老人战胜疾病,某种程度上胜过药物治疗,我们对这个加分服务非常非常非常满意!"
笋岗社康中心:精心的康复治疗,让患有老年痴呆的八旬老人记住了他们
家住笋岗街道 80 多岁的张爷爷(化名),患有老年痴呆,多重慢性病并存。张爷爷因中风后偏瘫,长期卧床缺乏自主运动,双下肢肌肉逐渐出现萎缩,膝关节挛缩变形。
笋岗社康中心的吴佳虹家庭医生团队经评估后,给张爷爷建立了家庭病床。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李医生、彭护士每次上门巡诊时,除了给张爷爷送药、抽血外,重点对张爷爷进行康复治疗,为其按摩双下肢,协助拉伸、舒缓、屈伸相应的关节,同时指导家属做好家庭康复。
▲家庭医生团队上门为张爷爷提供康复治疗服务
张爷爷因有老年痴呆,经常记不清楚身边的人,脾气也变得古怪。据吴医生回忆,刚开始接触张爷爷时,他经常闹脾气,不配合治疗;细心的医护人员掌握了同张爷爷沟通的要点,学着家乡话哄他,让他放松情绪,配合康复治疗。
随着康复治疗次数的增加,家庭医生团队的身影在张爷爷脑海中留下了痕迹,张爷爷不仅从被动配合治疗变成主动接受治疗,有时还能分辨得出医护人员,时而对李医生夸一句 " 李医生,你好厉害啊!你来按摩完,我的脚又会动了。" 居家医疗服务得到了张爷爷家属的充分肯定," 虽然病床设在家里,但医疗服务不打折扣。老爷子虽瘫痪在床,经过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不但下肢萎缩情况有所改善,而且近几年都从没发生过肺炎和褥疮这些并发症。" 张爷爷家属满意地说道。
翠岭社康中心:手绘患者需求卡,帮助老人安详地走完生命最后一段时光
家住东晓街道 84 岁的刘爷爷(化名)是一名口腔癌晚期患者,听力功能有所衰退。他在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后,因留置鼻饲管、气管切开,无法进食和说话。
辗转几家医院治疗后,考虑到刘爷爷的心愿,家属便将刘爷爷接回家。通过家庭医生,家属得知在家附近的翠岭社康中心可以提供居家安宁疗护服务。 翠岭社康中心温程娟家庭医生团队上门详细了解刘爷爷的情况和家属的需求,提出通过建立家庭病床的方式为刘爷爷提供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和人文关怀等服务。
▲谢护士为刘爷爷提供腿部伤口护理服务
起初,刘爷爷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的到来比较漠然,不愿与医护人员交流。在第 2 次上门时,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谢桂萍护士给刘爷爷做完基础护理后,刘爷爷突然紧紧拉住她的手,张口嘟嘟囔囔地似乎要表达什么。
谢护士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她想起了曾经在医院 ICU 照顾患者时用制作卡片的方式与插管病人交流的情景,便立即掏出口袋的纸和笔,在纸上手绘图片和文字引导老人表达需求。
当谢护士指着图片、念着文字给刘爷爷听,刘爷爷用点头或摇头的形式表示 " 是 " 和 " 否 ",一次一次确认,最后刘爷爷需求得到满足,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刘爷爷的笑容;家属也曾反映老人家自患病后,脸上很久没有笑容了。" 谢护士说道。
▲家庭医生团队给老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 此后,每次上门时,谢护士与刘爷爷开展 " 你猜我画 " 游戏交流时,刘爷爷脸上总能露出喜悦的笑容,这也在无形中进一步拉近了他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刘爷爷也不再淡漠、不再孤独,有时还会俏皮地在纸上涂画。家庭医生团队日常还会对刘爷爷及家属开展死亡教育,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死亡,让他们不再留遗憾。
数月后,刘爷爷在安详中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时光。
刘爷爷家属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用心服务表示感谢," 虽然老人家在离开那段时间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一些疼痛,但在医护人员陪伴下,他的心情明显比之前住院时放松了很多,笑容也多了,走的时候也很安详;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面对老人家的死亡,我们的心情也没那么沉重,看着刘爷爷走得安详,很欣慰,没有什么遗憾了。" 刘爷爷家属动情地说道。
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通讯员 陈伟华 彭碧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