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面的友人相聚,桌上的菜,与窗外的景搭配完美才更新鲜。我坐在家里想事,写诗的陈老大打来电话:春天到了,桃花流水鳜鱼肥,斜风细雨不须归。走,到杏花村喝酒。
不知道天底下有几个杏花村?上次到池州没有去成杏花村。一想到,到杏花村喝酒,我会遇到一个牧童,恍若看到村头一面布幡酒幌,在风中招摇。那些菜里,还放了唐朝的文化味精。无法猜测,一千多年前的杜牧去乡村小酒馆,会邂逅什么人。
杏花,花色既红且白,胭脂点点。水泽鸣禽的荒野湿地,遍植杏花,几场春雨浇过之后,杏花烂漫。
古人桃花流水中的鳜鱼,我们那儿叫作季花鱼。小酒馆的玻璃水族箱里游弋着两条。鱼身两侧有暗棕色斑点及斑块,从嘴巴穿过眼眶一直到背鳍的前下方,还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像是在身上长了花。据说把它叫做季花鱼,不是外表的 " 花 ",而是在它腹腔和心脏相连的地方,长有一个 " 花瓣 ",大小等同于它的鳃盖。季花鱼,刺少,肉紧实,蒜瓣一样,一块一块的。
陈老大是典型的吃货,曾经穿背心大裤衩,一口气单车骑行十五公里,一个人,大汗淋漓,悄悄跑去乡下小饭馆,喝了一碗老母鸡汤。在陈老大眼里,一只烧饼,配一碗老母鸡汤,郊外清风翻书,露水泡茶,这大概是他想要的,有态度的别处生活。
其实,春天宜适到有杏花的乡下,最好有温润的细雨,遇到一家小酒馆。村里的人,会热情得一塌糊涂,有人搓着手,介绍一些本村土菜。临了,还来上一句:" 翠花,上一盘清炒豌豆头!"
我比较喜欢吃杏花村的小慈菇炖黑猪肉、白菜猪油渣,慈菇特别的小,比邻县大师汪曾祺笔下的慈菇还小,油浸水润,全入味了。这样接地气的喝酒,我觉得很亲切。
小酒馆有一个响当当的招牌:" 杏花村上海大饭店 ",这样的两个地名排列,我觉得很有意思。
坐在小酒馆里,喝酒的人高婑胖瘦。请客的刘老板是个鸡、鸭、鹅 " 联军司令 ",他用炕坊的旺鸡蛋招待朋友,谈到从前养鸡放鸭的艰辛,也许是酒精这东西容易让人动情,刘老板喝高了,自己被自己感动,竟像孩子似的,抽抽噎噎。
旺鸡蛋,平素我不敢吃,担心吃到蛋壳中沾毛的小鸡。那天在杏花村吃了一只,将煮熟的旺鸡蛋,敲壳,沾椒盐,口感和味道极佳。
在小酒馆里,我遇到回乡休假的张木匠。张木匠现在是一家装潢公司的老板,穿唐装,正为一件事烦心,一个人坐着喝酒。新鲜的肉,油汪、粉烂。写诗的陈老大吃得一愣一愣的,酒热耳酣之际,陈老大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陈老大说,要是有一张新鲜荷叶该多好啊。
吃一个地方的美食,有时会记住与它匹配的环境。那天,我坐在小酒馆里,看窗外斜风细雨,看到有一个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垂柳、油菜花掩映的小河上,撑一条船,我醉意朦胧,一时眼花,误以为是到了宋朝。
有杏花的村庄,是一个偶尔来过,喝酒聊天的地方。酒醉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兴奋,一些话藏在心里,本来不说。酒后,飘然骑白马,有一个机会,让你表达。有个朋友微醉后,很开心。他拉着我,勾肩搭背,尽说些兄弟激赏,江湖义气的动情话。
乡下容易让人内心变得柔软。在酒桌上,我还遇到一个与我外婆同乡的人。想起小时候外婆为了我,辞了工作,每天推着小车带我在街上玩。等我渐渐长大,没有了收入的外婆,在电影院门口卖紫萝卜。一想到去世多年的外婆,老鸟哺雏的辛苦,不知为什么,我竟当着一个陌生人的面,一时哽咽。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杏花村,到杏花村去喝酒,我还幻想坐在牛背上。
王太生
编辑丨王璇
责任编辑丨安周霜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