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工业区到文创园区,从 2006 年到 2021 年,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于今年迎来 15 周年。
5 月 29 日,由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主办的 OCT-LOFT 15 周年主题论坛,正式在 " 云 " 上开麦。因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原定于园区现场举行的论坛转作线上直播,来自城市规划、文创产业、社区运营等多个领域的十二位专家学者及大咖如约登台 " 上线 ",围绕 " 文化 · 场域 · 创造者 " 这一大主题,以不同的切入点探讨城市文化场域的各个侧面,为公众带来了一场有关创意生态和文化体验的思维碰撞。
▲对谈现场
从旧工业区到文化高地
创意园崛起展现深圳精神
在许多人的深圳 " 必去清单 " 中,"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 是个高频词。坐落在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原东部工业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以下简称 "OCT-LOFT" 或 " 创意园 ")的前身是曾承载着改革开放初期 " 三来一补 " 工业记忆的老厂区,经历过上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的鼎盛与式微,在 2000 年前后因城市面临产业转型而逐渐被弃置。
▲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一隅
华侨城以保留建筑肌理及尊重历史痕迹的方式,于 2004 年启动对东部工业区旧厂房的改造计划,2006 年 5 月,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正式挂牌——从此,它吸引了许许多多创造力丰富的设计师、创意人、艺术家、音乐人聚集起来,逐渐成为中国极具先锋气质及创意特色的文化艺术高地 , 为城市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文化气质。
▲许茜
" 回想 15 年前,没有所谓指南,没有所谓范本,一切都是先行先试。" 在线上论坛的开幕致辞中,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运营方负责人许茜回顾了这段过往,指出华侨城在创意文化园的实践,实际上是在曾经流行的 " 大拆大建 " 潮中,为旧工业区的转型探索了另一种可能性。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生长轨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深圳这座城市从工业时代迈向后工业时代的一段历程和缩影。
OCT-LOFT 的改造与重生,与深圳 2003 年 " 文化立市 " 的战略不谋而合;而 OCT-LOFT 的定位和发展,也与深圳产业发展的脉搏保持频率一致——自开园以来,OCT-LOFT 就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主要业态,积极搭建产业平台并推动其发展,几乎同一时期的 2008 年,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获得 " 设计之都 " 称号。可以说,OCT-LOFT 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创新发展而成长起来,见证了设计产业成为深圳乃至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逐步建立起 " 创意策源地、文化目的地 " 的公共印象。
许茜介绍,OCT-LOFT 在改造过程中,不仅重视留存旧建筑的历史痕迹,也注重给予人与建筑足够的自然生长空间。这种具有 " 摸着石头过河 " 意味的改造及运营,不仅是为华侨城这片区域的发展需要,也是为保留旧工业厂房的历史烙印,还是为深圳文创产业发展搭建一个聚集的平台,先行先试之举恰恰是 " 深圳精神 " 的体现。
规划建筑文创领域大咖十二人
碰撞城市文化营造新思路
此次 OCT-LOFT 15 周年主题论坛活动线上直播,通过 " 城市 - 文化场域 " 和 " 社区 - 创造文化 " 两场演讲,以及一场以 " 沿着文化与创意的轨迹 " 为主题的对谈,从不同的维度探讨文化创意场景如何发生,并生发出对文化创意园区未来应如何发展的崭新思考。
论坛的上午场,以 " 城市 - 文化场域 " 拉开序幕,邀请了孟岩、徐薇、李凤亮进行演讲,从不同的专业领域角度切入,描摹了城市文化场域的不同侧面。
▲孟岩
URBANUS 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孟岩,以 " 园区规划改造历程 " 为主题开场,深入剖析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如何从旧工业区成功变为一个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分享了他与团队近 20 年前就介入创意园规划改造的过程经验。
▲徐薇
广州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薇,以 " 生长 "" 求异 "" 实验 " 为关键词,通过方所的发展透视了文化在不同场域内的实验,为激活文化消费目的地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凤亮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以不同类型的国内外文创园区为实例,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园区活力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从城市再到社区,OCT-LOFT 15 周年主题论坛也对社区文化及精神场域的构建给予了高度关注。
论坛的下午场,围绕 " 社区 - 创造文化 " 这一话题,邀请到褚云、方文、何健翔等来自文化创意产业、城市与社区营造的推动者们,共同带来了有关城市文化的思维碰撞。
万华投资集团麓客文化及公益事业集群品宣部、社群发展部总监褚云,为大家带来主题为 " 从社群发展到社区共治 - 麓湖 7 年实践心得 " 的案例分享。从 1.0 时期到 4.0 时期,麓湖的社群如何一步步进化,居民的自驱力如何被激发,褚云将开启社区共治探索的心得娓娓道来。
上海创邑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方文,以 " 螺蛳壳里的城市精神 " 为主题,将被称为上海 " 城市腹地 " 的愚园路整体更新作为个案,展示了如何通过撬动老城风貌,逐渐串联起街区沿线的不同形态,带来生活方式的创新路径。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何健翔,分享了他把多元文化和价值与地域性建筑结合的实践经验,并带领大家追溯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和精神场域的起源。
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 沿着文化与创意的轨迹 " 主题对谈。此次对谈由 TOPYS 创始人黄永敏主持,邀请到有方空间合伙人史建、上海创邑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方文、空体创始人林絮、OCAT 深圳馆副馆长方立华、B10 现场及旧天堂书店主理人涂飞、深圳华侨城创意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洪杰作为嘉宾,分享各自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思维灵感,并结合创意园区的多元生态,深入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变化与发展。
15 年文创产业园区再出发
社区营造重点在 " 人 "
经过有意识有规划的改造运营,旧工业区转型为一个艺术化的社区,并成长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后工业新经济区域,成为了城市转型的一种特色模式。
华侨城率先在南中国探索了这一模式之后,文创园区这类形态也逐渐在全国各地主要城市遍地开花。15 年来,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能够成功运营至今,证明了这一模式的独特性,在建筑形态与产业空间的艺术化装饰之外,它的创意生态也备受外界关注。
这个生态的关键,被普遍认为是——人的聚集。在创意园里入驻工作的人们被亲切地称为 " 园驻民 ",许多 " 园驻民 " 在接受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创意园最重要、最吸引他们的一点,是园区 " 成功地聚集了人,并留住了人 "。曾在创意园做过多次展览的策展人刘钢表示,个体就是发挥创意的最基本单位," 当有创意的人聚在一起形成集群,就是创意园,一定要留住他们 "。
在李凤亮教授看来,有人的聚集,有文化的聚集,就有城市,深圳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不只要在交通、空间、经济的意义上成为枢纽,也应成为创新、文化意义上的枢纽。
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深圳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则提出要成为全球标杆城市,这些都说明了文化的创造在城市发展当中越来越重要。随着越来越多城市文化设施被建造出来," 我更关心的问题是设施建成之后的运营方式、内容呈现,人和活动在这里如何发生?"
李凤亮还援引了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 · 芒福德的话,来论述城市及文化应该以人为本:" 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容器,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和陶冶人。" 他认为文创园区不应仅是商业、产业的集聚," 把人放在什么位置往往会决定园区的走向 "。因此,他非常赞同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运营,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城市文化柔软、感性的一面," 主体上,我们应该将创意群体、文化企业作为园区核心主体,共同成长;功能上,我们看到创意园有很多文化活动发生,这说明园区不只是产业聚集,还具备了打造城市文化策源地的功能 "。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 15 年,在由旧厂房改造的文创产业园区中,应该称得上 " 年长 "。而在运营方和 " 园驻民 " 们的眼中,15 岁的创意园仍是 " 少年 "。从近 20 年前就开始介入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规划改造、并入驻园区 15 年的都市实践主持建筑师孟岩表示,对于创意园的改造理念是 " 为创造的改造 ",希望创意园能够一直保持着生猛和冲劲," 希望创意园是永远的 Ongoing(进行时),不是 Finished(完成时)"。
OCT-LOFT 作为南中国最活跃的文化艺术发生地,15 年来发展出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和精神场域。OCT-LOFT 将继续以打破陈规、沉淀内容的行动魄力,以独树一帜的文化引领力,持续推动创意在园区、周边区域乃至深圳这座城市的落地生长。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