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红马甲,一颗火热心。
5 月 21 日以来,深圳全市第一时间增设核酸检测点,核酸检测全面铺开,疫苗接种有条不紊,防疫消杀工作不停歇,医护人员每天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扛起防疫先锋重担,守护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与此同时,全市志愿者也火速集结,冲上战疫第一线。
教师、学生、白领、工人 …… 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卸下平日身份,发扬 "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 的志愿精神,尽己所能,奔赴战疫各个角落。
党员志愿者作为 " 战疫先锋 ",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青年志愿者突击队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书写战疫青春;巾帼志愿者着力社区防控,着重邻里关爱,撑起疫情防控 " 半边天 "……
" 莲花街道中心书城大型核酸检测点党员志愿服务 "" 大鹏文体中心协助防疫检测志愿服务 "" 龙岗区文化馆二楼核酸检测点协助服务 "" 向西社区抗疫行动志愿服务 "" 盐田街道明珠社区疫情防控安全巡查志愿服务 "…… 打开深圳市义工联官网,各区战疫志愿服务项目正在火热召集,全市近 200 万志愿者再次成为城市最美风景线。
龙岗区龙城街道 + 龙岗街道:市民的理解和支持让志愿者很暖心
" 您好,请扫码登记,出示健康码。" 这样的话,罗鑫每日都会重复上百遍。
罗鑫是龙岗龙城街道核酸检测点的一名志愿者,从 5 月 29 日核酸检测点搭建以来,他每天都驻守在这里。他穿着红马甲,上面印着 " 龙城党员志愿者 " 的字样。截至 6 月 1 日 11 时,该检测点已检测了 21000 人次。
罗鑫在检测点指导市民用手机完成预约登记。 李晶川 摄
2018 年,还在读大学的罗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他第一时间站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在这个检测点,罗鑫负责为前来检测核酸的市民答疑解惑。像罗鑫这样的志愿者,这里还有 20 多位。在上岗之前,他们要经过系统的培训,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也将带着他们开展 1 至 2 遍的流程学习与实践操作。为了确保核酸检测现场流程顺利,街道还会定期开展检查、慰问等工作。
每天上午 8 时,罗鑫会准时来到岗位,换上红马甲开始工作。他们中午仅有不到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晚上 10 点才能回家,有时还会更晚。" 身体上的疲惫是肯定的。" 罗鑫说," 但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还是尽快将疫情排查清楚。"
到了午餐时间,罗鑫和志愿者同伴们才终于有空坐了下来。 李晶川 摄
对于儿子的工作,罗鑫的父母十分支持,他们也在后方为儿子做足了后勤保障," 让我回家的时候,能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 家人的支持,罗鑫看在眼里," 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很幸福。" 他说。
在志愿服务期间,罗鑫也遇到过暖心的瞬间,那次是一位老人和家人一同前来检测核酸,由于需要扫码登记,老人等待的时间有些长。" 老人家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用系统,有些不耐烦。" 但是老人的家人极力劝说老人,并且耐心地解释了志愿者的工作,罗鑫在旁边听到他们的谈话,感动不已。" 能在工作中遇到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工作的市民,很暖心。"
龙城街道检测点的一名志愿服务人员指挥市民排队接受新冠病毒检测。 李晶川 摄
这样的情况,志愿者张明珠也深有感受,市民的支持与理解,往往只是一句 " 辛苦了 ",但却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4 年前,张明珠注册了义工证,到如今已累积了 3000 多个小时的义工服务时间,是一名五星义工。去年疫情发生时,她也在第一时间报名参与了志愿服务,累积了 200 多小时的义工服务时间。有时她也会带上自己的儿子,一同服务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有人不理解张明珠,会问她:" 做义工有什么好?没有工资你去为了什么?" 每当此时,她都会回答:" 为了开心。" 对于张明珠来说,做志愿者让她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之前的腼腆变得更爱笑,更爱与人交流。
志愿者张明珠在引导市民排队有序接受新冠病毒检测。 李晶川 摄
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收获了市民的好评,前来检测核酸的市民宋女士离开时对着志愿者们说:" 你们辛苦了。" 她说,志愿者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不畏艰险,值得尊敬。
这样的情景在每个核酸检测点都在上演,下午 2 时,在龙岗街道龙岗墟社区工作站核酸检测点,志愿者卢彩琼正站在门口引导市民扫码。在这里,像卢彩琼这样的志愿者有近 60 人。
下午 3 时,大雨突至。一名来自湖北荆州的九旬老人在家人陪伴下来到检测点。卢彩琼热情地迎上前去搀住老人,和工作人员一起,为老人开辟了绿色通道。雨水透过防雨棚的间隙不停地滴下来,另外一名工作人员举起雨衣,为老人挡雨。卢彩琼说,遇到需要特别照顾的市民,志愿者一定会主动上前帮忙。
下午 3 时许,大雨突至。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在家人陪伴下来到检测点,卢彩琼(左二)搀扶老人接受检测,一名工作人员撑起一件雨衣为老人遮雨。 李晶川 摄
" 市民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很多人离开时,都会对我们说声谢谢。" 对卢彩琼来说,这也是她最暖心的时刻。
龙岗区布吉街道:右腿刚缝了 22 针的他坚守在岗位上
" 请大家间隔一米有序排队 "" 您扫好码了吗?""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这是龙岗区布吉街道志愿者朱水平每天在抗疫一线说的最多的话。
6 月 2 日下午,天空中飘起了小雨,58 岁的朱水平依旧在雨中不停地奔忙。5 月 21 日,他接到新冠疫情防控通知,第二天,他就来到南三社区锦绣村当了一名志愿者。" 每天早上 7 点到达指定工作区域,晚上 10 点多才回到家。" 朱水平说," 在现场维持秩序、引导居民扫码登记、协助医护人员核酸采样、来回奔波供应物资,这些天的工作早已习惯。"
朱水平在核酸检测点,引导市民。 罗明 摄
其实这个时候,朱水平应该在家里休养。今年 4 月底,他的右腿作了静脉曲张手术,缝了 22 针。大家考虑到朱水平毕竟上了年纪,又刚做完手术,都劝他注意休息,但都被他谢绝了。
和朱水平一起提供志愿服务的郭思展说,最近深圳天气变化无常,有时天气炎热,有时又下起暴雨,市民心中难免会有些情绪,遇到这些情况时,志愿者们都会耐心劝导市民。
"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党员,在这种时候上前线理所当然。" 朱水笑着说。
罗湖区东门街道 + 东晓街道:志愿者轻伤不下火线
3 月 22 日至今开始疫苗接种任务以来,作为志愿者服务的梁国辉颇有感触," 天天都是在疫苗接种点与服务中心两点一线,每天都是满身汗水,露宿吃饭,工作时间没有保障,疫苗不打完,大家都不愿意下班,坚持到最后一针清零。" 他说,近期,螺岭社区近 3500 人需要检测核酸,今后一周,社区工作人员还要连续每天作战 16 小时。
同时,他还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在志愿服务中不慎受伤的事情。5 月 28 日下午 4 时 35 分,京基东方华都楼下开展核酸检测,工作人员紧锣密鼓地紧张布置场地。旁边的同事说 " 完了,检测资料的底册才一份那够呀!"
梁国辉说," 我骑共享单车,我马上回中心打印,这个不能耽误的。" 说罢,他左手拉开护栏,右手加油启动,电动车突然失控加速,等他反应过来时已经摔趴在地上了。
网格员王勇刚好路过,扶起他送到附近的社康医院。后来,他才发现牙齿也缺了两块。他笑着说,这是因为之前加班熬夜,没睡好。" 这些都是一点小事,面对大量的基层服务工作,自己再累再苦都没有关系,轻伤不下火线。"
6 月 1 日,时晴时雨,在东晓社区金鹏社康门口,正火热地进行着疫苗接种工作。下午四五点钟第一阵暴雨突然袭来,一群在帐篷里忘我工作的人,顿时被浇了个透,社工黄秋珍和几位党员志愿者打趣说:"这雨也太大了,底裤都湿透了。"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也顾不上收捡一下自己,穿着湿透的衣物,先抢救起了桌面上的表格与单据,并腾出一相对干爽的空间,又继续为居民填单。志愿者李建霞湿漉漉的双脚像钉子一样,钉在了雨篷中,嗓子慢慢开始嘶哑,但她还是一遍遍地引导着居民有序排队,一遍遍地叮嘱居民分组进行核酸检测。
志愿者李建霞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高申现 摄
福田区莲花街道:" 我是志愿者,更是一名党员 "
早上 8 点,福田区莲花街道景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还没开,门口已站满了预约打疫苗的人,党员志愿者杨改霞忙不迭地维持好队伍,并一一拿出调查问卷给他们填," 自从 6 月 1 日改为线上预约,排队的人已经少了许多,前几天现场取号时,队伍一直排到街角那边。" 杨改霞一边指着街角那边,一边留意着任何前来咨询的人。
" 现在能打疫苗吗?" 一位中年妇女急匆匆走过来。在得知对方没有预约后,杨改霞耐心地告诉对方,需要先在网上预约,如果网上实在预约不到,可以加入社区的群,有时预约的人没来打,她们就会将多余的疫苗信息发到群里,让大家 " 捡漏 "。
像这样的话语和动作,杨改霞一个早上重复了上百遍。30 多度的炎热天气下,她戴着口罩,短发黏在渗着汗珠的额头上,但她毫不在意,还聊起工作中的一些 " 趣事 ":前几天,有位外国居民过来,中英并用跟她们求助。听了半天,杨改霞才明白,原来对方看不懂中文,不知道怎么在网上预约打疫苗。于是她手把手教对方在手机上申请、登记,还指引他去哪间医院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组成杨改霞每日的工作,也组成民众服务中最坚固的一环。
除了杨改霞,门口还站着一位社工志愿者夏修梅,她负责核实调查问卷,控制进出社康的人流。在今天的队伍里,她发现一位残疾人,对方的手以奇怪的姿态蜷缩着,填不了问卷,走路脚也不太灵活。她本想帮这位残疾人填,但实在抽不开身,她唯有求助残疾人旁边的一位年轻男子:" 你的号还没到,能否 ……" 话还没说完,这位男子马上应道:" 明白,我来帮他填。"
像是彼此无言的默契,这位男子瞬间接过这无形的接力棒,开始帮助残疾人填问卷调查。" 这让我非常感动,深圳这座城市志愿者的氛围还是很浓,不一定穿上红马甲才是志愿者,只要他乐于助人,一样是志愿者。" 夏修梅说。
随着疫苗一针针地被注入手臂中,门前等候的人群逐渐清空,守在社康的志愿者们工作也告了一段落。然而,此时在社区工作站的社工志愿者华汉源仍对着政数局发来的信息,一个个打电话跟对方核实。
" 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好几波来自政数局的信息,像昨天晚上 11 点,那边一下子推过来 1400 多条,我们弄到凌晨五点才下班。" 华汉源表示,接到来自政数局的信息后,他们得第一时间进行统计分类,并联系对方。风险级别较高的,需要马上联系社康和警方,一起上门将对方送往隔离点。风险级别较低的则可以居家隔离,或者做核酸检测。在他看来,这些事情分秒必争,容不得任何的推迟,任何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染。
华汉源上门通知近日广州回来的居民做核酸检测 唐文隽 摄
然而,这份随时待命的工作,也让华汉源妻子多有抱怨。由于经常很晚才回家,家里照顾孩子、做家务等重任全落到了妻子头上,好几次回到家中,妻子和孩子都已睡着了。" 虽然有些自责,但这是我必须做的事情,毕竟我是一名党员,要做好先锋的作用,你说是把?" 口罩下的华汉源看不清是什么表情,但轻声的语气里,却充满了坚定。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高申现 罗明 唐文隽 潘潇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