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3 日,记者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获悉,该院新生儿科近日迎来了一位 2750g 重的小宝宝,她的妈妈是一位 " 熊猫血 " 妈妈。与别的新生儿红润的肤色不同,宝宝一出生,全身上下就呈现苍黄的肤色,被紧急送入新生儿科抢救。
据深圳二院介绍,我国 99% 以上的人是 RH 阳性血型,极少数人是 RH 阴性血。RH 阴性血就是大家常说的 " 熊猫血 "。当 " 熊猫血 " 妈妈生了非 " 熊猫血 " 的宝宝,对新生儿医护来说,相当于吹响了战斗的集结号。
▲治疗过程中
经化验,宝宝胆红素 124umol/L,远远高于参考值上限 8.5 umol/L,而血色素只有 82g/L,仅为正常新生儿血色素的一半,原因来自极凶险的新生儿 RH 血型不合溶血病,即宝宝和妈妈的血型不相同而引发的溶血。贫血、溶血会引发机体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如黄疸、酸中毒、心衰等,而过高的胆红素更是会给尚未发育完善的神经系统带来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
新生儿科的值班医生和护士争分夺秒,立即为宝宝完善相关检查,同时给予相关治疗。经过 4 个小时的积极治疗,医护人员发现光疗无效,需立即更换为换血治疗。换血治疗可换出抗体和致敏红细胞,这样一来,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但它的操作具有较高风险,更面临难题——患儿需要稀有血型制品 " 熊猫血 "。好在二院输血科送来了市血液中心仅有的一份 " 熊猫血 ",并特别为红细胞做了洗涤处理,将再次溶血的风险大大降低。
▲治疗过程中
随后,全体医护开始了一场没有 " 硝烟 " 的战斗。经讨论,这次换血治疗选用浓缩并且经过洗涤后的 " 熊猫血 " 红细胞与筛选过的血浆,按比例混合后进行部分换血,在纠正紊乱内环境基础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尤其要注意内环境稳定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换血必须同步、等量,需要 2 小时持续匀速的人机配合,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反应、生命体征及各项生化指标,并严防血栓形成。
经过团队的紧张有序配合,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深夜,新生儿科灯火通明,从夜幕降临到繁星隐去,医护人员赢得了与凶险溶血争速度的竞赛。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