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中国建筑陶艺》是西方汉学界和建筑学界系统研究中国建筑陶艺——尤其是琉璃等构件——的代表作,初版于 1927 年,收录 240 余张照片、9 万余字考察报告。全书共分七章,作者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陶艺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各地著名的建筑陶艺中心,以及建筑陶艺装饰的制作与安装工艺。在第五章和第七章中,作者结合自己拍摄的照片,按照不同的建筑类型,详细介绍了陶艺装饰在大门、碑楼、牌楼、影壁、浮雕、印度风格建筑、屋顶装饰和脊兽、宝塔等建筑元素中的实际使用情况。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书中的很多建筑及其陶艺装饰已经不复存在,使得本书成为后人无法复制的经典著作。
与现代学术意义上的诸多学科一样,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离不开近代 " 西学东渐 " 的背景。国人第一部《中国建筑史》的作者乐嘉藻曾述及:" 民国以来,往来京津,始知世界研究建筑,亦可成为一门学问。" 正是在文化交互之中,学者们才发觉 " 中国有几千年之建筑,而无建筑之学 "。近代中国建筑学诞生伊始,便深处在 " 东洋 "" 西洋 " 的学术 " 对话 " 与 " 对抗 " 之中。
19 世纪下半叶,西方人研究中国建筑出现了突破的可能。首先,在世界格局中,中国门户逐渐被打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可以直接进入中国,获得对中国建筑的直接经验;其次,自 1839 年摄影技术诞生以来,越来越多逼真的中国建筑图像传到欧洲,成为学者们可资参考的材料;最为重要的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欧洲汉学逐渐走出传教士汉学的藩篱,开始向专业汉学,或者说学院派汉学迈进。有关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专业研究群体和著作,伴随着殖民统治和扩张在华势力的需要,慢慢开始兴盛于欧洲的大学和图书馆。欧洲汉籍藏书和中国典籍西译在这一时期得到大大扩充。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建筑逐渐被纳入世界建筑史和中国艺术史的写作框架之中,西方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建筑学、艺术史、汉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者。德国建筑师、汉学家、中国艺术史研究者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 — 1949)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入到中国建筑的考察和研究中,成为第一位全面系统考察和研究中国建筑的西方学者。
恩斯特 • 伯施曼,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教授,中国建筑摄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建筑的第一人。1906 — 1909 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 14 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 8000 张照片、2500 张草图、2000 张拓片和 1000 页测绘记录。1932 年,伯施曼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讯研究员。1933 — 1935 年,被特聘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出版有《中国建筑与景观》《中国建筑》《普陀山》《中国祠堂》《中国建筑陶艺》《中国宝塔 I》《中国宝塔 II》等作品。
《西洋镜:中国建筑陶艺》
[ 德 ] 恩斯特 • 伯施曼 著
赵省伟 主编
吕慧云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年 4 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