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 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1945 年 2 月 19 日 ——2017 年 9 月 15 日))
2012 年秋天,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随着一个叫 “大窝凼”的巨大圆形洼地一侧山顶的巨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土木工程部分建设正式开始。
南仁东:我们的 FAST 台址“大窝凼”洼坑,是我们从 300 多个候选洼地里面挑选出来的,我们非常幸运,我们选到了一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最适合 FAST 建设的台址。
(“大窝凼”原貌)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保证自己的研究成果准确可靠,经常要依赖外国的先进设备和数据。1994 年,当时尚在日本担任客座教授的天文学家南仁东提出,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以免让中国在宇宙探索中受制于人。
南仁东: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为了选址,南仁东带着 300 多幅卫星遥感图,几乎踏遍了贵州大山里的所有洼地。FAST 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回忆,当初他刚看到相关立项文件时,就被项目的创意和难度深深震撼。
(贵州平塘“大窝凼”,建设中的 FAST)
姜鹏:它是一个 500 米直径的索网,它还能变形,而且它要求的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这在我当时的认知范围内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我甚至觉得这个项目可能是一个忽悠人的项目。
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让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
姜鹏:当时我们总工叫南仁东,隔三差五找我去讨论技术问题,每次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头发都是立着的,天天都在焦虑,手足无措。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日夜攻坚,一朝突破。2016 年 9 月 25 日,被称为“中国天眼”的 FAST 工程终于落成启用,22 年的艰难坎坷最终铸就了这个国际天文学领域的奇迹。而这一切,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
(工人正在安装 FAST 的反射面板,具有透光透水的特性)
南仁东:这个东西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回首往事啊,有苦有甜。一项关键技术突破了,它不是我个人,有点关系,不大,它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
2016 年 9 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患病后,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让中国睁开“天眼”,自己却永远闭上了双目。
南仁东:我是南仁东,在 FAST 担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兼项目的总工程师 ……
截至 2021 年 3 月 29 日,FAST 已发现 300 多颗脉冲星,并在众多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突破。2021 年 3 月 31 日 0 时起,“中国天眼”开始接受全球天文学家的观测申请,正式向全球开放。
2018 年 10 月 15 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国际永久编号为 79694 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南仁东的妻子郭家珍说,每当遥望夜空,她都感到格外亲切,因为,天空中有一颗星是在为她闪亮。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南仁东的妻子郭家珍:我愿意相信,你的远去,只是化作了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与 FAST 遥相望,与挚爱的亲人长相守。你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很圆满,我为你骄傲。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共产党员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