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6-16
深晚荐书|琼•狄迪恩《向伯利恒跋涉》中文简体版震撼上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在 2021 年的文学出版中,注定有这么一部书将被记住。

2021 年 6 月,由北京时代华语策划,中信大方出品的《向伯利恒跋涉》(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问世,本书是美国作家琼 · 狄迪恩的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作。《向伯利恒跋涉》收录了 20 多篇名篇,均为狄迪恩为当时的报刊杂志写的报道和散文,并在 1968 年集结出版。这些文章可以说是美国时代记录的第一线,最早记录了 1960 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和观念面临崩溃,嬉皮士运动兴起的社会现状,在当时的美国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并影响至今,成为美国非虚构写作的经典之作。

而狄迪恩本人,在美国也是与猫王、披头士、玛丽莲 · 梦露等名人比肩的 " 文化偶像 "(icon)。狄迪恩因《向伯利恒跋涉》一书成名,由此引领了美国的新新闻主义运动,她笔耕不辍几十年,其作品类型广泛:小说、非虚构、甚至还有好莱坞剧本;涉猎也广泛:她用犀利冷冽却不乏细腻温柔的笔触,写她的亲情与爱,写好莱坞娱乐圈的浮华变迁,写社会与时代——摇滚明星、瘾君子和家庭主妇杀人犯,也写政治腐败和异国战争 ……

2013 年,美国政府为琼 · 狄迪恩颁发美国国家人文奖章,时任总统的奥巴马在颁奖词中称:"(琼 · 狄迪恩是)几十年来,美国政治和文化最尖锐、最被尊敬的观察家。"

2021 年 6 月,琼 · 狄迪恩的《向伯利恒跋涉》中文简体版终于出版。

一个全新的琼 · 狄迪恩

在本书出版之前,国内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 " 狄迪恩 "。她的《蓝夜》和《奇想之年》分别在 2017 和 2019 年于国内出版。这两本书是她晚年的作品,讲述了狄迪恩人生中先后失去女儿与丈夫的切肤之痛,其冷冽超脱又饱含情感、脆弱却有力的写作风格在其中淋漓尽致地得到了体现—— " 为了生存,我们讲述 ",这是一个 " 情 " 的狄迪恩。

此外,为国内读者所熟知的还有一个 " 酷 " 的狄迪恩,狄迪恩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居于 " 严肃文学 " 文坛上的角色,她的创作与人生经历都与好莱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新版《小妇人》《伯德小姐》的导演格蕾塔 · 葛韦格坦言深受其影响,著名影星艾玛 · 罗伯茨是她的狂热读者 …… 另一方面,她本人简洁时尚的穿衣风格和标志性的大墨镜成为了美国文化里的经典符号。1989 年,她登上 "GAP" 品牌的广告牌,而 2015 年,狄迪恩更是以 80 多岁的高龄代言了 celine,镜头下的她,风韵丝毫不输其他年轻女明星。

《向伯利恒跋涉》一书,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狄迪恩,一个思考的、公众的狄迪恩,一个作为美国时代记录者,亲历并 " 再现 1960 年代情绪 ",发出时代先声的狄迪恩。

狄迪恩最初在著名的《时尚》(vogue)杂志工作,但一直保持着对于严肃题材的关注,比如,收入《向伯利恒跋涉》一书的 " 论自尊 " 一文便是一篇极为深刻的自省散文——而狄迪恩竟也奇迹般地让《时尚》杂志发表了这篇日后的美国文学写作课必学篇目。

在转折的 1960 年代,狄迪恩是最早意识到时代脉动的人,她位于其中,敏感地接触到了她所处的时代,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其疯狂、希望、抗争、混乱,其行将崩溃。而她同样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危机。1967 年,她回到旧金山,开始接触彼时在美国大众关注之外,一批被遗忘的、沉迷于毒品、生活混乱的青少年。" 那是我第一次直接而坦率地去接触和描述万物在消散的依据、一切在解体的证明:我去旧金山,是因为几个月来自己都无法工作,心中确信写作百无一用,我所认知和理解的世界不复存在。" 狄迪恩在《向伯利恒跋涉》一书的序言中如是写道。

狄迪恩记录了这些年幼的嬉皮士们醉生梦死的生活:家长教育的缺位(甚至是父母带着八岁的女儿在吸食毒品),社会机构的瘫痪,小嬉皮士们的道德混乱和道德观缺失,社会即将弥散开来的对于经济与政治的失望 …… 戴维 · 黑尔,电影《朗读者》的编剧,后来也成为了狄迪恩的挚友,用 " 震撼 " 来描述第一次读到 " 向伯利恒跋涉 " 一文后对于嬉皮士浪漫想象的幻灭:" 我们本来以为嬉皮士是一种那样的东西,结果狄迪恩告诉我们,完全不是。"

这正是得以在美国文坛垂名青史的狄迪恩,《向伯利恒跋涉》使得作为作家的狄迪恩 " 一战成名 "。" ‘狄迪恩’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的名字已然成为了形容词,"《卫报》发文评论道," ‘狄迪恩般的’‘狄迪恩式的’,指代其相关的一切:一位超脱、充满洞见和预知,但却有着脆弱感的女作家,她揭开美国之疮痍,使其活生生地暴露在美国读者们的面前。"

一本记录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非虚构经典

《向伯利恒跋涉》一书的背景,正如狄迪恩在全文开头所指出的:" 这是一九六七年的美国。市场稳定,国民生产总值高,多少人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一年,本该是充满勇敢希冀与国家愿景的一年。"《向伯利恒跋涉》一书于 1968 年集结出版,仿佛是对于接下来六七十年代的预告一般——又或者她仅仅是捕捉到了声势越加浩荡的反文化运动的先声:马丁 · 路德 · 金遇刺,美国各大城市纷纷爆发动乱;美国越南战争战败,嬉皮士运动推上一波高峰;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弹劾,西方民主遭受质疑 ……

除去 " 向伯利恒跋涉 " 这一经典篇目外,本书还收录了其他名篇,狄迪恩同期做了相当多的社会新闻方向的尝试,这些角度各异的篇目,簇拥着 " 向伯利恒跋涉 ",构成了一幅六十年代美国的众生相,:" 拉斯基同志,美共马列分会 " 中,经历了麦卡锡主义后的美共马列分会领导人,信仰坚定、经济拮据;" 黄金梦里人 " 中,生活优渥的家庭主妇因婚外情杀夫一案草草了解,情夫春风得意又娶新妻;" 这里的吻永不停息 " 中," 摇滚圣女 " 琼 · 贝兹天真烂漫,才华横溢,构建自己的理想国度;" 荒唐婚姻 " 中,拉斯维加斯的新人流水般来来往往,婚姻大事戏剧一般,令人啼笑皆非;" 我赶不走那只怪物 " 中,好莱坞电影界风云起伏,前途漫漫 …… 繁华下潜藏着中产生活的危机与即将失序的不安

" 万物解体,中心再难维系。" 这本是狄迪恩在引言中引用的叶芝的诗句,写于 191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叶芝意识到当时的和平极可能是短暂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五十年仿佛是一个轮回,五十年后的狄迪恩,用她燃耗后的灰烬般热烈又冷寂、疏离又深陷笔锋写下她预言般的忧虑:" 我要描述的是更宏观的东西,并不仅仅是几个在额头上佩戴曼陀罗花的孩子 ……"" 伯利恒 " 原指基督教文化中世界的圣地,中心消失,伯利恒又将在何处?

相关标签

好莱坞 伯德 美国 文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