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端午节家家户户在门楣上插艾草,祛毒辟邪、祈求安康。进出门,被艾草的芬芳尾随,神清气爽。庄重虔诚的仪式,延续着一场千年的草本盛事。
乡村五月,艾草葳蕤,田埂河岸上随处可见一大片一大片的灰绿,摇曳生姿,暗香浮动。
最隆重的采艾,在端午节。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夏至阴气萌作,万物不成。端午日,天地间阳气最盛,原野里艾草亦长势最旺药性最强。这天,母亲一早就从野外割回一大筐艾草,三两株扎成一束,用红线系好。趁天色微明,母亲挎上竹篮,提上小木凳,逐一送到子女家门口。母亲从来不敲门,怕惊扰了孩子们的梦。她踩在小木凳上,把艾草举过头顶,一一插在各家门楣上,然后才安心离开。

晨光里,艾草用古老的方言簌簌低语,说着村庄的前尘往事和人们绵长的思念。坐在艾草飘香的屋子里,翻几页闲书,写几行文字,心间云淡风轻,有了几分禅意。
《本草纲目》载:" 艾草气味苦、微温、无毒、治百病、止吐血、妇人漏血、利阴气、辟风寒。" 故艾草又称为 " 医草 "。孟子说:"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艾草却从不居功自傲。它隐居乡野、清心寡欲、散散淡淡度过逝水流年。想来,艾草的前世,应是一个仁心仁术的好郎中吧!行走江湖,悬壶济世。
深秋时节,母亲就去后山收割艾草,放在柴堆上晾干。将干艾叶捣碎,做枕头或坐垫,可安神助眠。用艾叶煮水,洗脸明目,泡脚祛寒,熏蒸洗澡则通络温经。闲时,母亲用艾草搓成细细的绳索,风干储存,用于来年熏驱蚊虫,这是最环保的 " 蚊香 "。艾草纵使容颜老去,也依然坚守济世初心。
我上小学时,母亲把艾叶揉碎制成艾绒,配以少量雄黄,用碎花布缝成玲珑的香囊,给我戴在身上。从家到学校,一路上艾香袅袅。
去年,我好说歹说,父母终于同意进城里住,老屋便闲置起来。前几日,独自回乡下,空荡荡的院落里,野草萋萋、满目荒凉,让我伤感不已。不经意抬起头,门楣上几枝满面风尘的艾草,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视线。艾草眉目如初,清芬如故,熏染着每一寸时光。久闻之,皆不够。
我相信,一个人无论走多远,循着艾草的气息,总能找到自己的家园,看到屋顶上的炊烟,看到风里雨里默默守望的亲人。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文 罗裳
编辑 周欢 / 编审 柴潇蕾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