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 南京于世人心目中的轮廓,似有一点秦淮金粉的遗韵,再有一分最是无情台城柳的决然。尽管内心不期做一个出色向导,但总觉得身体力行,才让南京外的朋友们感受它的好。" 这是原籍南京的著名中生代作家、" 中国好书 " 得主葛亮的赤子之言,也是他为长篇初啼之作《朱雀》新写的序言开头。
△葛亮
近日,译林出版社推出《朱雀》十周年纪念版,以全新风貌首度精装面世。
十周年纪念修订,旧时朱雀重归秦淮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朱雀是代表南方的灵兽。魏晋六朝时,建康城秦淮河上最大的浮桥,因面对着南城门朱雀门,故名朱雀桥,今已不存。刘禹锡的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吟诵千年,在人们心中埋下了 " 朱雀 " 与 " 南京 " 的隐秘联结。
1978 年,葛亮出生于南京一个文人世家。他在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成长于鼓楼四条巷科研所的家属大院,毕业于南京大学,其前身是他祖父曾执教的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六朝烟水气二十余年的滋养,使家乡南京成了葛亮 " 不得不写的题材 "。于是诞生了《朱雀》。
《朱雀》写了漫长的五年,创作于葛亮在港大就读期间。身在香港,葛亮对于南京的书写有了更大的欲望,也更能在家乡之外看到它清晰的脉络。《朱雀》写作的起因,是秦淮河畔的一间老字号 " 奇芳阁 "。葛亮为这百年老店深深触动,便有了夫子庙、东西市的一段铺衍故事。葛亮在采访时曾说:" 我希望《朱雀》里的城,是一个完整的城。如果让我讲《朱雀》里谁是主角——城市才是,而所有人都是建筑这座城市的砖瓦。"
《朱雀》一鸣惊人,荣获 " 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好书 " 奖,入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新人奖决选作品。著名评论家王德威当年点评说:" 徘徊在南京的史话和南京的神话之间,《朱雀》展现的气派为葛亮同辈作家所少见。"
从《朱雀》、《北鸢》到今年问世的《瓦猫》,三部作品串起葛亮整个十年的创作历程,之间可以探看作者创作的变幻与持守的初心。
为了《朱雀》十周年纪念版,葛亮用心进行修订,于 2020 年重回南京探访,并重新写了一个自序,题为《重行》。序中所写,可以窥见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如今,《朱雀》回到作者的故乡南京,由身处南京、建社逾三十载的译林出版社以全新面貌出版,宛若旧时朱雀航,重归金陵秦淮河上。
对作者本人来说,从《朱雀》至今,跨越了十年的创作历程,这次重新出版,是对这十年的一个回顾与小结,也是持守初心,再次出发。为此,葛亮郑重地在新版扉页加上了一句献词:"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家乡南京。"
绵延三个世代的家族命运,重温二十世纪南京往事
《朱雀》讲述了金陵古都 " 裕昌泰 " 珠宝行的一枚朱雀挂饰,在民间流转的百年故事。千禧之交,苏格兰华裔青年许廷迈回到祖父的故乡南京留学,在夫子庙西市一间古董店邂逅了神秘女子程囡。故事由此回溯至一九二三年,时易世移,只有古董店那一枚朱雀始终流转追随。
书中带读者重温了二十世纪的南京往事,将百姓日常的营生描摹得活色生香。比如写曾经秦淮河畔的头牌,写的是她从良后,如何抱着一颗圆滚滚的冻白菜,在黄昏的红歌里跳探戈的场景。写母亲做出了美味的腌西瓜皮,给儿子装进保温筒里的细节。写南京的各种吃食,饭馆里的 " 状元豆 "、" 路路通 "、鸭血粉丝汤,自家厨房的包粽子、蒸 " 生肖九层糕 "、做松鼠鱼、素板烧等,更是如数家珍。
在行文之间,作者追寻探访南京城内古旧地标:秦淮河、魁光阁、新都大戏院、" 民国子午线 "、圣约瑟公会教堂、工人文化宫、国立中央大学 …… 一个个带着历史光影的地方,发生着小说里的种种悲欢离合。
新锐设计师谢翔操刀设计,随书附赠金属书签
2021 年译林出版社首度推出的葛亮长篇初啼之作《朱雀》的十周年精装纪念版,书籍装帧由新锐设计师谢翔操刀设计。在书籍护封上,以素白为底,轻扫一笔浓墨重彩的红色,以简净大气的设计展现出南京气韵。
" 朱雀 " 二字取自《二南堂法帖》,古典书法字体与充满现代性的黑体冲撞,形成一种张力。在内封上,以红色专色做底,以金色专色点衬,金陵皇气隐隐逼出。全书内页采用北欧进口的蒙肯轻型纸,轻盈、柔软、易平摊,给读者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首刷随书附赠朱雀瓦当金属书签。瓦当是指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朱雀瓦当是指带有朱雀图案的圆形瓦面,鸟形为凤头、鹰喙、鸾颈、鱼尾,其原型是西汉未央宫南阙之瓦。朱雀瓦当书签,是对《朱雀》十周年的纪念与铭刻。
同时,此次译林社还首次限量推出葛亮作品珍藏毛边本,带有签名藏书票与钤印,以满足书友的收藏需求。读者在阅读时,需要自己亲自动手,用裁纸刀将书纸一张一张裁开,既别有佳趣,又多了一分亲切感。
出版社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