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家楼蓝瓦白墙,小轿车穿梭繁忙。清风里阵阵酒香,党旗下齐奔小康 "。日前,"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丰碑与实践 " 主题采访团来到盘州岩博村,采访岩博酒业新变化。
走进岩博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白墙灰瓦的楼房栋栋林立,水泥硬化道路通到各家各户,小汽车来来往往,村民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十几年前,地处贵州高寒山区的岩博村,还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穷村。当时的民谣这样唱道:" 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
" 路很烂,房很破,人很穷。" 这是岩博村村民管波的印象。穷则思变,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儿童在家,成为了 " 远近闻名 " 的空壳村。
为了改变生活的窘迫和脱贫的最大制约,岩博村支书余留芬自己垫资 4 万元,带领村民用一个冬天的时间,修通了一条 4 公里长的通村公路。
为了发展产业,建加油站、办养殖场、办酒厂 …… 余留芬带领村民纷纷尝试各类有可能发展的产业。在选定发展酒产业后,与村民通过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及认领贷款等方式集资扩建,在 2013 年正式成立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
" 当时,我就以认领 10 万元贷款的方式入股了公司。" 管波放弃在外务工的高工资回到了村里,成了股东," 打工也不能干一辈子,既然有带头人肯带着大家伙一起干,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岩博村穷怕了。"
回家乡一起创业的管波主要负责一线的生产工作,在他印象当中,2014 年是最艰苦的时候。" 生产一线 10 多个人三班倒,最长 10 个月没发一分工资,但没人有一句怨言,依旧坚守岗位,当时大家都很拼。"
凭着岩博人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精神,岩博酒业逐渐有了起色。2017 年 10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与余留芬的对话,让 " 人民小酒 " 成了 " 网红 ",岩博人乘机抓住机遇,让 " 网红 " 真正变成 " 市场红 "。
" 以 2017 年为岩博酒业高速发展为分水岭,实现岩博酒业销售 2017 年 9600 万、2018 年 2.6 亿、2019 年 3.952 亿、2020 年 4.05 亿四连跳。" 余留芬说道。
发展起来的岩博村联合邻近的苏座、鱼纳两个贫困村成立了岩博联村党委,余留芬任联村党委书记,带领更多百姓脱贫致富。现如今,岩博联村 1012 户 3650 名村民摆脱了靠玉米、土豆艰难糊口的日子,纷纷从农民变工人,更有不少的 " 双职工 " 家庭。同时,他们每个人还都是村办企业和合作社的股东,每年还能参与分红。如今,已没有人外出务工了。
2020 年,岩博联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约 3 万元,村集体资产 1.12 亿元,村集体经济 1000 多万元,更吸引了 320 名各地的大学生在此就业,占了总职工人数的 40%,为岩博酒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 农家楼蓝瓦白墙,小轿车穿梭繁忙。清风里阵阵酒香,党旗下齐奔小康 "。欢快的歌谣唱起来了,但这一次歌唱的是新生活,唱出了拼搏创新的新时代贵州精神。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庭静 郑雄增
贵阳广播电视台记者 何旭 黄璐杨 奚波 何虎 李萌
编辑 周欢 / 编审 柴潇蕾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