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6-20
午休丨评说话剧《八步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陆老汉被同伴王福生、杨兴旺用架子车拉到十多年前开始种树的 " 八步沙 " 地段 , 寻找当年的苍凉景象与历史记忆 , 车旁是守护他的女儿陆春梅。重病在卧的陆老汉挣扎着起身 , 推开众人扶持的手 , 踉跄地向前走去 , 天、地、沙、树 , 忽地他抱住一棵柳树失声恸哭。王福生轻声说道 :" 老哥 , 舍不得就打个报告 , 把树伐了给你做棺材。" 陆老汉言," 不能呀 , 不能 , 树 , 一棵也不能砍 , 我死了只要树活着 , 我陆老汉也活着呢 , 砍了树 , 那我就真的死了呀 ……" 就在此时 , 长天大地仿佛感应来灵气 , 一道彩虹高高挂起。

——这是甘肃省演艺集团话剧院推出原创话剧《八步沙》中催人泪下的一个场景 , 陆老汉 ( 陆沙娃)望着眼前的一切 , 彻底地动情了 , 他把他的生命魂灵早已融化在葱葱茏茏的八步沙这片林场的绿色之中,完成了一个置身沙海前沿勤苦劳作了一辈子的老者的人生归宿与精神涅槃;他与沙浪亲近 , 与绿树同生 , 他是朴实而伟大的中国农民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代表 , 令人敬慕不已而又感慨万千。

陆沙娃根根底底是柏树村的农民。这个村就在腾格里沙漠的南缘 , 距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的古浪县城东北三十五公里 , 靠近大沙漠 , 人均只有半亩地 , 沙子每年以七八米的速度往前推延。剧中写道 , 改革开放初期 , 陆沙娃和杨兴旺、王福生、赵正贵、李存、于念祖 , 都是退下来的老村社干部 , 他们重新组织起来成立护林队 , 一个人一个月开四十三块钱的工资,于是这 " 六老汉治沙植树 " 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仍经常出现在电视等媒体。正是源于生活的滋养和时代的感召 , 这个故事今天又让年轻的编剧杨晓文、周琪叙写成话剧,又使导演由二群等主创人员均沉浸入戏剧艺术创造性挥洒之中。他们为当今的中国农民形象树碑 , 为我们新时代前进的脉动和亿万平凡劳动者的生活真谛深情礼赞 , 力争让这部新的传奇能成为我国别具一格的话剧艺术力作。

我们说 , 戏剧的最高任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形象越生动作品就越感人,越有说服力。而戏剧的审美最重要的是对现实人生的真实而深刻的艺术把握,做到这层面 , 就必须对人物予以全面、精准地刻画与揭示。" 六老汉 " 离开自己温暖的家 , 成立护林队 , 住进 " 地窝铺 ",年复一年与风沙做伴,是一个承继前辈农民周而复始辛勤度日的劳动集体。陆老汉还是大队书记,现在到了该抱孙子的年龄 , 不但 " 风光不再 ",而且消沉于 " 身上还有余力却无法施展 " 的境地。他最为羞愧的是让他的妻儿在每年的 " 要饭季 " 外出当 " 叫花子 " 不要饿肚子 , 丧失男人的尊严 , 虽于心不忍又无可奈何地将手中的木棍递到妻子的手中,一个大队书记却摆脱不了这样穷困的心理折磨。是现任的公社许书记帮他们出主意想措施,坚持 " 一把草、一棵苗 " 的压沙经验 , 才使陆老汉和他的同伴们摆脱了生活的消极心境。

生活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 六老汉 " 是个特殊的集体 , 他们都是老农民,更重要的又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陆老汉有三十多年的党龄 , 以他为首的六个老农大小都是各社队里的 " 老干部 "。虽然他们各有各的 " 心酸疙瘩 ", 但党员的荣耀和责任心更是他们 " 老了老了,再走一程 " 的思想动力,在遇到寒冬冰雪和沙尘暴肆虐的时候更是他们在八步沙林地 " 坚持住 " 的精神柱石。这个 " 特殊性 " 致使该剧作的艺术性更为真切、厚实,耐人品读。把他们内心本真的想法披露出来 , 把人性与党性真正有机地统一起来 , 把他们的社会属性和各自的禀性特征融和起来细致入微地予以刻画 , 不但不影响对当今农民准确的形象塑造 , 相反在平凡中见着了他们真实的伟大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当年轻的林业站技术员刘大志告诉他们政策确实变化了 , 以后上头拨付的植树造林资金 , 重点向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倾斜 ," 像八步沙这样集体的,个体的造林户 , 上面不再发造林补助 "。这一经济上的突然触动 , 使这六老汉面临散伙的窘境 , 于念祖、王福生、赵正贵、李存老汉有了砍树卖钱分了撤退的念头 ," 一分钱不给 , 这沙咋治?"" 散 , 谁不知道在家躺着舒坦!" 陆老汉却说 ," 你们要散你们散 , 我不走!"

于是一场 " 散伙酒 " 喝得让他们个个低头沉思,如梦如幻。在这个 " 老干部 " 治沙的集体中 , 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依然产生巨大效应。而将经济元素充分植入护林队的生活冲突中,让他们情感裂变 , 疏瀹心灵 , 也让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深一脚浅一脚不断衍变的时代特征;当代的农民遇到了他们的前辈不曾有过的利益矛盾冲突,这种准确而深刻的把握显现出六老汉的真性情与价值观的澡雪以及他们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的技能与智慧 , 这就使话剧中的人物真正避免了概念化而鲜活起来,走进观众的心目中。他们在许书记及时的支援下用承包 " 撂荒地 " 的经济措施守护住林场的照常运作,亦守护住他们作为共产党员为人民的 " 天职 "。

正是他们坚执信念 , 像养护自家的儿孙一样让生命再度图腾 : 十多年来治沙四万多亩 , 保护了七八百亩珍贵的土地和四个周边村镇。他们以自身坷坎的劳作真正体现了中国农民伟大的 " 让儿孙们都能永远幸福 " 的价值取向,也真正展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同命运的生存状态和作为共产党人的不断进取的主体精神。当人类从卫星上发现中国国土上的绿色在大面积蔓延时 , 不正有着中国农民 " 六老汉 " 英雄的卓越功绩吗!这正是艺术真实的魅力。

呈现在舞台上的《八步沙》仍然遵循于朴实无华的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 , 进而体现一种在质朴中尽现 " 剧诗 " 的意境。沙窝子、土房子、山芋蛋 , 红柳、梭梭、花棒乃至八步沙从来没显现过的七色彩虹 , 均随情节延伸的深入而见诗与远方的意境。状写农民的话剧 , 的确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诗化之美,这是该剧的又一特色。也许受 " 六老汉 " 精神的感染 , 饰演老汉的演员多是甘肃省话剧院退了休的著名老艺术家 , 如康爱石、常贵顺、郭宝泉等 , 他们均将自己的 " 余热 " 和新生代演员的激情一起共同营造出 " 八步沙 " 的生命意向。剧中人物的语言朴实而口语化,非常贴紧现实生活 , 即便大段抒情也尽力剔除话剧容易 " 说教 " 的弊端。放羊汉子贺老三与陆老汉推心置腹的交谈 , 流露出为了儿孙的 " 野心 ",真实、细腻而幽默,也许受人物原形真实的影响 , 这台话剧少了点更加强烈的虚构情节的艺术展示 , 但就这样的治沙 " 老题材 " 的戏剧演说已经让今天观众深深触动了心灵 , 眼前一派浓浓绿色 , 感受到我们伟大时代脉搏的律动 , 应该热烈祝贺!

作者 严森林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相关标签

脉动 艺术 甘肃省 沙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