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1-06-22
遵义会议会址里的“胜利树”冲上热搜!它是会址里唯一“活着的文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几乎在所有与遵义会议会址有关的图片、影视或美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胜利树”与“遵义会议会址”相依相伴的身影。这棵象征着胜利的老槐树,已经成了遵义这座历史红城的特殊地标。

在遵义会议会址旁,有一棵树龄过百、身长超过十米的老槐树,它的外形酷似一个大大的“ V ”字,游客们亲切地称之为“胜利树”。它是遵义会议会址里唯一“活着的文物”。

著名的遵义会议研究专家、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费侃如曾说过,这棵“胜利树”就像耸立在会址旁的一座丰碑,虽然没有一字铭文,却见证了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历程。

20 世纪 30 年代初,国民党黔军第二十五军二师师长柏辉章,派人建造柏公馆,用料讲究、材质罕见,是当时遵义城首屈一指的建筑。而如今的“胜利树”,就是当时种在柏公馆旁的一棵小槐树。几乎在所有与遵义会议会址有关的图片、影视或美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胜利树”,和那幢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 —— “遵义会议会址”相依相伴的身影。

1935 年,中央红军长征进驻遵义城,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那场后来闻名中外的遵义会议上,20 名与会者,在柏公馆二楼那间仅有 27 平方米、用油灯照明的小会客室里,作出了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伟大抉择,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这棵备受关注的老槐树也曾让康克清牵挂。九十年代初,遵义会议纪念馆有关负责人到北京汇报工作时,曾去拜访过康克清老人,老人特地问及这棵槐树状况。

1935 年,遵义会议召开时,朱德、康克清夫妇就住在会址主楼。当年,在确定朱德、康克清住室时,康克清回忆时提起,房间外有一棵槐树的细节。正是根据这一细节,工作人员确认了朱德、康克清夫妇的住室。

从 2003 年开始,步入老年的槐树曾几次生病。从遵义市林业局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张本光说,当年,槐树的树干长出 45 厘米的“肿瘤”,树叶也枯黄,威胁着槐树生命。经他救治后,槐树康复。

后来,槐树又几次生病。2016 年,工作人员发现树身上长出了菌,而且不止一朵,部分枝叶枯败。经张本光救治后,槐树再次脱险,现在,它仍在健康地生长。

张本光说,这棵槐树他先救治过 6 次,已经有了一份特别的感情。每过一段时间,他总会去会址看看,随时关注着槐树的健康。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八十余载过去,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哪怕风高浪急,共产党人的信仰坚如磐石,信念的力量驱动着他们乘风破浪。而这棵象征着胜利的老槐树,也在经历狂风大作、树枝折断倒地后,掉下一颗种子落到树下泥土,悄悄生根发芽长出新的树枝。

如今,游客们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参观时可以发现,小楼旁的老槐树不止一棵,而是两棵了,生长方向正好相反,慢慢地,竟然成了一个“ V ”字。站在老槐树的身旁,用手指比一个“ V ”字,与会址合影留念,已经成了不少游客“打卡”拍照的流行姿势。象征着胜利的老槐树,也成了这座历史红城的特殊地标。

网友们纷纷晒出合照,并留言感慨:从中感受到了勃勃生机,更仿佛看到了先辈们的精神与风骨。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宝华

部分内容综合自人民网、红花冈上开等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相关标签

遵义 活着 高浪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