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旧厂房改造的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内陈列的物品。受访单位供图
原来是一间厂房,现在是我国第一座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从全国第一家 " 三来一补 " 企业落地,到如今高科技企业云集,位于宝安区石岩街道的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陈列着一件件记录深圳人打拼史的物品,镌刻着深圳人的拼搏精神。
外来人口暂住证、返乡火车票、国产黑白电视、" 傻瓜 " 相机、与家人的往来书信和打工生活的日记 …… 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劳务工的辛勤耕耘为深圳的建设贡献了青春、洒下汗水。为了铭记广大劳务工对宝安乃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激发广大劳务工开拓奋进的热情,宝安于 2007 年投资兴建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该馆于 2008 年 4 月 28 日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
在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中,走过一个个展示区域,看着一件件展品,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的电视剧《外来妹》,在这里,那个年代的打工历史一一重现。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的前身,便是 1000 多平方米的旧厂区,就是在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 " 三来一补 " 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1978 年 12 月 18 日,上屋怡高电业厂在宝安落地。正式投产时,员工仅 25 名,他们采用脚踏、手摇和简易的电动机械,加工电热吹风机的发热线圈。
从此,宝安大步迈开了发展的脚步。如今,宝安的产业结构已和 " 三来一补 " 时期完全不同,正大力发展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
而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所在地的石岩街道,从引进深圳首家 " 三来一补 " 企业,开创 " 北有小岗,南有上屋 " 的先河,到如今拥有 10 家上市企业、840 家国高企业,石岩产业发展经历了化茧成蝶的蜕变,更孕育出欣旺达、创维等一大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 " 明星企业 "。
出生于 1937 年的叶恩麟,是土生土长的石岩人,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 " 应人石传说 " 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 40 年来,每天发生在身边的巨变。" 我们住的楼房越来越高了,我们走的路也越来越宽了,我们的生活更是越来越好了。每时每刻,身边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叶恩麟说,现在,石岩街道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小山村了,街道引进了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居民的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 不仅如此,我们生活的环境也都在变好。原来臭不可闻的石岩河,现在水清岸绿,鱼儿也重新回到了河里;石岩湖绿道也修好了,我们居民都可以早晚去那里散步、休闲;而且地铁也通车了,市民出行更加便利了。" 叶恩麟坦言,这些变化,他怎么都看不够,他想一直就这么看下去。
深圳晚报记者 孙中春 通讯员 何润豪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