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 35 元的品牌咖啡现价 10.42 元,在市面上需要 24 元的进口牙膏标价 13.8 元,原价 89 元的进口面膜打完折后只需 16.9 元 …… 每到周末,24 岁的李想(化名)都会来到深圳某特卖超市 " 捡便宜 "。这些商品不是 " 三无 " 商品,也不存在任何瑕疵,相反其中大多是大品牌厂商生产或进口产品,它们与一般超市商品唯一不同的是——临近保质期。
临期商品不是过期商品,它们即将到达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可安全食用、使用和销售。根据艾媒咨询于今年 1 月发布的《2020 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从供给侧来看,2020 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 3 万亿元,即使按 1% 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 300 亿元。
逛临期折扣超市解压省钱
李想常逛的这家特卖超市是专门售卖临期商品的特卖连锁超市,从去年以来,这类特卖超市在福田区、罗湖区、宝安区、龙华区等区接连亮相。
游走在特卖超市各个角落,每个货架陈列什么商品,李想早已熟稔于心:这是摆放临期的自热锅、泡面等速食的货架,那个冰柜陈列着牛奶、果汁、啤酒,还有各种各样的薯片、饼干等零食 …… 除了食品,也有生活用品,如沐浴乳、面膜、牙膏等,小小超市可谓 " 包罗万有 "。
▲ 6 月 22 日,福田区某特卖超市内,市民正在挑选临期折扣食品。李娴 摄
一走进特卖超市,到处悬挂着 " 进口好物 "" 省钱像呼吸一样 "" 唔买就蚀底(不买就吃亏)" 的标语,加上 " 全场 1 折起 ",让人很难空手走出来。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商品时往往会将生产日期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择依据。" 很多超市都会把日期最新的商品放在货架最里面,所以我每次都会去掏货架最里面的商品。生产日期越新,保质期越长,相同价格我肯定买更新鲜的商品呀。" 李想边挑选商品边告诉深晚记者," 买临期商品就不用考虑这些,便宜就行。"
但购买临期商品就不担心过期吗?李想坦言:" 我买的这些零食,基本不到一周就能吃完,不会过期。牙膏也是,用完了才会过来买,马上用。" 深晚记者注意到,超市内的临期商品保质期大多还有 3、4 个月,甚至有的还剩下 6 个月的保质期,适合立刻食用或使用。
李想说,一开始自己只在网上购物平台 " 淘 " 临期商品,当发现深圳开了不少线下临期特卖超市后,就养成了周末逛逛的习惯。" 逛特卖超市特别解压,花 50 块钱能买一大筐。" 李想笑道。
享优惠不浪费,临期 " 真香 "
像李想这样热衷于临期商品的顾客不算少数,临期商品的爱好者在网上早已有了一定规模。豆瓣上,创建于 2020 年 9 月的 " 我爱临期食品 " 小组已经吸引了 7 万多人加入;微博话题 " 年轻人买临期食品来减少浪费 " 已超过 1.1 亿阅读量;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哔哩哔哩视频弹幕网站以及小红书 App 上,以 " 临期食品 " 为关键词的视频及笔记也在不断增加。
▲ 6 月 22 日,罗湖区某特卖超市内到处悬挂着折扣标语。
" 我爱临期食品 " 小组组员阿媛(化名)说:" 我大概从去年开始接触临期商品的。当时无意间在电商平台搜索到临期商品,价格便宜很多,收到货后看着品质也没什么问题,就开始了解临期食品还有一些临期日用品。"
其实许多超市从多年前就使用打折或买一送一的方式处理临期商品,甚至开设临期商品货柜,只是收效甚微。" 我以前觉得临期商品总是和‘过期’‘变质’等负面标签挂钩,还要和老人家抢这些打折货,未免有些‘寒酸’,但现在觉得‘太香了’!"
临期商品如何 " 香 " 起来的?
" 低价但高级 " 是临期商品最大的卖点。" 我爱临期食品 " 小组的口号是 "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小组成员也常常发帖 " 晒 " 出自己的战利品:泰国海苔、德国啤酒、意大利曲奇、巴黎气泡水 …… 临期食品连起来可以排出一张世界地图,货品 " 高级 ",但价格却是市场价一至五折的 " 白菜价 "。
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在 2021 年 4 月 29 日颁布实施,反对食品浪费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在 " 我爱临期食品 " 小组中一个帖子,投票 " 认为消费临期食品不丢人的理由 " 中," 不想浪费食物 " 的回答点赞数最多,占比超过 60%。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旦 " 临期 " 变为 " 过期 ",将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与此同时,随着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它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撕下了临期食品身上 " 过期 "" 变质 " 的负面标签,购买临期食品则成为享受优惠、反对浪费的具体体现。
临期商品监管仍需跟上
对于目前临期商品一片红火的现象,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何玲给予了肯定:" 临期食品、日用品、化妆品重新回到市场,是一个资源充分利用、商品充分使用的很好途径,值得鼓励。" 他向深晚记者说。
但临期与过期之间仅一线之隔,销售临期商品对商家的品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从现实情况来看,临期商品中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受到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商家可能会修改食品的生产日期。" 食物过期变质,消费者可以吃出来,产生了什么后果也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保护,但日用品、化妆品等,消费者是无法依靠自己鉴别出来的。" 何玲表示,任何一个行业以及新兴的经济形势,要想长远地、健康地持续发展,都需要消费者、商家和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
另外,接受深晚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 临期食品 " 虽香,也应按需购买,如果在低价诱惑下一次性购买太多,也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量需而购,物尽其用,不仅是一种更成熟的消费观念,也是一种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行为。
深圳晚报记者 李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