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都市报·ZAKER南昌 2021-06-24
视频 | 让农村孩子也插上音乐的翅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江南都市报讯 全媒体记者段萍摄影报道:夕阳斜照,高大帅气的肖惠文带着孩子们在竹林间、溪水旁、山石上,吹奏着竹笛。悠扬的笛声,飘荡在青山绿水间 …… 这样一幅美景,不是 MV 里的诗情画意,是泰和县水槎乡的音乐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练习竹笛的真实场景。

肖惠文。

这些年,国家推进农村校园建设,使得一栋栋崭新高大的教学楼在乡村田间拔地而起,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不断改善,越来越缩小了与城里的差别。但和从小就要学习棋琴书画的城里孩子相比,农村校园的素质教育,究竟该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推广,也日益广受关注和讨论。如今,一位来自吉安泰和县水槎乡的 90 后老师肖惠文想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他教学生们吹奏竹笛,成立竹笛队,举行竹笛比赛,更想要孩子们带着自己制作的竹笛,可以走出大山,走出江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演奏中国传统竹笛。由此,他也成为了泰和县所有乡级学校里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全职音乐老师。

从城里到乡里,他曾困惑离梦想越来越远

1992 年出生的肖惠文身高超过 1.8 米的,长得阳光帅气。他说自己从小在吉安县长大,还是小学的时候就学了吹笛子,因为得到音乐老师的肯定,初中时父母专门在南昌为他找了江西省歌舞剧院的国家一级 " 尖子 " 演奏员涂传耀学习竹笛。" 大概有 6 年的时间,每个星期自己一个人坐火车到南昌,去学习竹笛 "。

肖惠文说,其实那个时候对于他的家庭来说,父母能够支持他去南昌拜名师学习竹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他很感动,一心想把竹笛吹好," 也曾经想过当竹笛演奏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觉得当老师也不错,毕竟竹笛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乐器。" 后来,肖惠文考上了惠州学院艺术表演专业,毕业后又在广东惠州市担任小学音乐老师。在肖惠文的履历里,他 2009 年获得全国前 20 强竹笛演奏员称号,2011 年获得惠州市民族器乐大赛一等奖。

2017 年底,肖惠文为了父母和女朋友回到家乡,通过统考成为水槎乡中心小学的一名老师。但让肖惠文没想到的是,虽然回到了家乡,但水槎乡离家里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而且所有乡村老师都要在学校里住宿陪着孩子,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这样和家里人见面的时间同样很少。

但更让肖惠文苦恼的是,那时候,学校还没有盖起新的教学大楼,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在当音乐老师的同时他首先是一名数学老师。" 发现自己的专业,在这个学校里面发挥不出作用,有一点束手无策的感觉。" 而在惠州当音乐老师时,肖惠文在学校里组建了竖笛课程,真正地做到将器乐带进课堂。他告诉记者," 第二年开始,觉得这样下去的话,就失去了我当初进入教师这个行业的初衷。我当时想当老师,就是要教学生们去演奏竹笛,去传播中国竹笛文化。"

吹竹笛做竹笛,竹笛教育打造乡村学校特色

当农村校园基础建设日渐完善之后,农村孩子是否需要素质教育也愈发成为讨论的焦点。新东方创始人、著名教育家俞敏洪曾在一次综艺节目中表示,农村孩子不需要素质教育,琴棋书画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毫无必要。他认为,应试更适合农村,只有通过学习这条路才能得到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此观点一出,引来各方争议。

诚然,俞敏洪就是作为农村孩子通过苦读书赢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但如今的农村学校其实早已不是他所经历过的时代。肖惠文所在的水槎乡小学,全校有 800 多名学生,除了校长,三十几位老师全部都是 80 后、90 后,他们都是专科或是本科学历,更不乏像肖惠文这样对教师职业有着自己追求和理想的年轻人。

水槎乡位于泰和县东南部,属高山地区,森林覆盖率达 90%,全乡有竹林 5 万多亩,约有竹材 700 万株,年均可产竹子 150 万株以上。肖惠文说来到这里,满眼望去都是竹林。于是,他向校长提出想在学校里教孩子们吹竹笛," 这里的畲族就是以竹为生,所以我想把竹笛教育做成水槎乡小学的特色。"" 农村的孩子虽然条件有限,但是也不能死读书。国家现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我们校长也很重视这一块。" 所以,从去年开始,肖惠文成为了泰和县下面所有乡镇学校里第一个专职的音乐老师。

但山里的学生是没有办法和城里一样,每个家长都可以支持小孩去买一只竹笛,所以肖惠文又想到就地取材,萌生了自己做竹笛的想法。" 我去山里转悠了很多次,发现这里的竹子密度比较好,加上长期没有人采摘,年份也比较好,具有制作竹笛的两个优势。" 他先是尝试自己制作竹笛,后来又通过互联网联系到浙江竹笛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丁志刚,并专程利用暑假前去学习。丁志刚听说了肖惠文希望在乡村小学里大力推广竹笛教育的计划,非常支持,免费为学校提供了 114 只竹笛,也正是因为这一百多只竹笛,才让肖惠文真正迈出了笛子教学的第一步。" 我记得很清楚,是去年 10 月 22 日正式在学校推广竹笛,一二年级的孩子还是以学习音乐理论,唱歌识谱为主,三四五年级的则全体学习竹笛。我先让孩子们学会吹竹笛,有了兴趣之后再去学习制作。"

肖惠文在学校里拥有一间小小的竹笛制作工作室。

如今,在学校里肖惠文还有一间很小的竹笛制作工作室,里面摆满了制作竹笛的材料、工具,墙上也挂着制作好的竹笛,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制作了五六十只竹笛," 制作一只竹笛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

孩子们学竹笛,也是学习对身边美好事物的一种认知

即便有了 100 多只竹笛,在学校里全面推广竹笛教育也并非就此一帆风顺。首先,学校几百名学生,114 支竹笛还是远远不够的,没办法实现每个人都有一只。只能作为公共乐器,每一个班上音乐课的时候才拿来用,下课了需归还,这样就导致学生平时没有机会去练习竹笛,教学竹笛的进度也很慢。于是,肖惠文在学校里又开设了能够 " 借阅 " 笛子的环境,平时下课了或者是课外活动,学生们可以来借竹笛自己去练习," 还是有很多的同学会借回去玩,我觉得这很不错,说明他们积极性还是很好,也让我觉得教孩子们学竹笛,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同时,肖惠文还从三四五年级的学生中,挑选出三十位孩子组成竹笛队,他们是可以每人拥有一支竹笛,天天练习。放寒假时,肖惠文通过抖音给学生们线上教授竹笛," 因为假期太长了,如果说放弃练习的话,有可能会产生厌学的现象,吹竹笛是要坚持练习的。" 肖惠文也明白,孩子们吹奏乐器,其实是很难一直保持着兴趣的," 要有成果,比如有人来看表演,锻炼他们的表演欲,增加他们的见识,首先就是要多演出。" 于是,前不久,他刚刚在学校里组织了首届竹笛大赛。

肖惠文带着孩子们一起吹竹笛。

在教孩子们的竹笛过程中,肖惠文自己也收获不少。他很难忘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排练,学生们的纪律和状态都不是很好,让他情绪也颇为低落。孩子们看出老师不开心,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们排好队在肖惠文的宿舍楼下吹竹笛给老师听,一吹就是一个星期。" 就像跟我表白一样,真的是既好笑又感动。通过这个事情我觉得他们还是很喜欢竹笛,也很认可我这个老师,所以我很欣慰。" 肖惠文称,教了孩子们半年多竹笛,觉得他们更自信了,更活泼了。" 我认为他们学习竹笛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对身边美好事物的一种认知,这样应该是能够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曾经有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讲述了一位音乐老师在法国乡村学校,用音乐治愈了那些无处可去的问题少年,更让一位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长大后成为首屈一指的大音乐家。肖惠文表示,他希望把竹笛队孩子们的吹奏技术不断提升,为他们打造出一些精品节目,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带着竹笛到市里、省里,乃至更大的舞台上,用自己制作的竹笛去演奏喜欢的乐曲。" 我相信这一支竹笛会伴随他的一生,在小学学习竹笛的记忆,也会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给予很多的帮助。"

值班编辑:邬薇

值班审核:吴剑锋

值班编委:杨进

相关标签

音乐 南昌 统考 江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