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6-25
深晚报道 | 社康人竖起抗疫第一道屏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龙华区毗邻东莞的地方,有一家不太起眼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上面写着牛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9 日 10 时,深晚记者走入这个社康中心,看到这里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这里的医护人员有 10 余人,其中有一部分被派驻到社区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

▲民治社康中心医护人员。 受访者供图

像这样的社康中心,在深圳有超过 700 家,它们是深圳医疗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一环,也是最贴近基层的一环。作为第一道免疫系统,社康中心在疫情防控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疫情就是命令

龙华区牛湖社康中心主任贺小云还记得,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所有人都觉得十分突然," 当时大家还准备回老家过年,但是疫情就是命令,很快任务下达,氛围就紧张起来了。" 贺小云回忆说。

对于牛湖社康中心来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一次重大考验。" 在如此大规模的疫情防控面前,我们基本上算是新手。" 贺小云说。从消杀流程到防护服的穿戴,他们都需要从头练习,让贺小云印象深刻的还是防护服的穿脱流程,鞋套、裤子、帽子、口罩、面罩 ……" 每一道顺序都不能错,不然就要从头再来。"

正当整个牛湖社康中心紧锣密鼓地开展培训之际,他们迎来了第一次挑战,这也是他们面对的第一例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 密接者要转到隔离酒店进行医学观察。" 贺小云说," 刚开始我们都有些紧张,甚至有些担心。"

" 对方会不会配合隔离?陪同人员会不会穿防护服?一个人坐车会不会出现意外?" 反复协商后,最终确定了由牛湖社康中心的医务人员承担陪护转移的任务。" 第一次接触大家都很紧张,后面就慢慢习惯了。" 贺小云说道,随着医务人员对防疫工作逐渐熟悉,牛湖社康中心的防疫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

像牛湖社康这样的经历,是深圳所有社康中心疫情防控工作的缩影。对于龙华区民治社康中心主任谢冰松来说,真正直面疫情的开始,是在深圳北站设立发热患者临时处置点。

" 临时处置点需要找一个负责人。" 谢冰松回忆道," 做这个负责人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决心。" 当时,民乐社康的蔡海彬医生站出来,他说:" 我报名,我愿意在那里守点。"

在深圳北站的工作并不轻松,他们不仅需要轮流值班,确保 24 小时都有人在岗位,还要随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 一旦车厢出现密接者,我们就要在 2 小时内完成全部排查。" 谢冰松说。

第一道防线

关于社康中心,谢冰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深圳的医疗卫生系统比作整个人体组织,那么各个社康中心就是血液," 因为血液会流经全身所有器官,它是身体机能运转的基础,也为各个系统提供能量。" 他说。

这样的比喻,源自于各社康中心在疫情期间扎根基层发挥的作用。在疫情发生时,社康中心联合社区工作站、社区警务室形成 " 三位一体 " 防控体系,排查社区居民健康隐患,并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需要上门监测,测量体温等,居家期间也要电话联系,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等。" 贺小云说。

除了健康监测,遇上转诊等任务,社康中心作为 " 三位一体 " 中的关键一环,也需要一同陪护。这一点谢冰松记忆犹新," 我们就住在单位,年初时天气还很冷,有一次清晨四时回来时,同行的社区党委书记还给我送了床被子。"

一同战斗的经历让谢冰松同社区工作者和警务人员拉近了距离。当晚,谢冰松专门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很感动,因为之前我们的工作交集不多,但是这次建立了很密切的关系。"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社康中心也担任起了接种疫苗和核酸采样的任务。如今,在牛湖社区里,依旧可以看到红色棚子下,来自牛湖社康中心的医务人员,身穿白色防护服正为排队的市民进行核酸采样。

在贺小云手上,有一组粗略的数据,可以从中一窥社康中心第一道防线的贡献。截至发稿,牛湖社康中心已完成了辖区内 2000 多人的健康排查,其中包括 903 名居家隔离人员。牛湖社康中心内的电话共接打了 2 万多次,这里面除了例行的健康监测,还有居民的求助与各类事务的沟通。

疫情防控工作仍在继续,每一日他们都有可能面临新的挑战,但是每一所社康中心都在稳健运转。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磨炼的机会,年轻的医护人员扎根于基层,也在这里得到了锻炼,而他们都将是这个庞大医疗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造血干细胞。

深圳晚报记者 潘潇雨 实习生 张晓璇

相关标签

深圳 医疗 新冠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